【专访.有片】陈冠中 从编剧走到作家之路
我们如今知道的陈冠中,是长居中国大陆的小说家,是在两岸三地具影响力的评论人,偶尔回一趟香港也不作久留,但他对于香港年轻人却仍有特别的魅力。今年三月底,他在告别香港影坛十余载后,再次以电影编剧身分,出席在湾仔动漫基地举办的“文学串流”《等待黎明》放映会。 摄影:郑剑峰、潘思颖 鸣谢:商务印书馆
“其实不好意思再回看这套戏,如果是现在的我,一定不会再这样写了。”陈冠中在会上谦虚笑谈,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姿态,与早年的编剧身分再作告别。尽管如此,仍不乏读者愿从他编剧的影像里,寻觅他这十年间的文学流动轨迹。
等不来的黎明 香港编剧工作艰难
“《等待黎明》算是我80年代入电影圈做编剧以来,首次得到认可的一套戏。”陈冠中回忆道。
《等待黎明》讲述香港1941年间两男一女的抗日爱情传奇。该片上映后,于第四届香港金像奖包揽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等多个提名,带陈冠中脱离编剧新人“揾食艰难”、剧本时常被“枪毙”的窘境。之后他又写了剧本《上海之夜》、《花街时代》,并将张爱玲小说改编为话剧。
当年,陈冠中一直感兴趣的历史题材,在编剧路上却举步维艰:制作成本高,且与香港盛行的喜剧、武打片市场相差甚远,所以写完即弃的剧本,多于拍出来的。为了争取电影题材上的话事权,陈冠中在1985年后开始做电影策划人,可惜面对市场需求,即使临开拍前改片种,依然无可奈何。
1987年,身为监制的陈冠中接到新戏《不是冤家不聚头》,本要拍侦探片,主演萧芳芳也已从澳大利亚赶回香港,但临拍前制片人忽然改口转拍喜剧,十万火急,陈冠中唯有自己“揸返笔”改写剧本,几日内将侦探片改头换面。但错打错着,正因为时间有限,女主角设定全依萧芳芳性格而作,反而令她演绎起来得心应手,一举拿下1988年金像奖影后。
“电影创作就是这样,很多即兴在里面,而且编剧所占比重也不算大,就算是一个烂剧本,导演、演员下功夫,一样可以交出好作品。”陈冠中叹息着。大概就是这样的不自由、不重视,令“写小说”这念头好似草一般,在他心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陈冠中对于藏族的观察,正是始于他仍在电影圈打滚的80年代。某次他要帮一家美国电影公司在西藏制作一部关于达赖喇嘛生平的电影,虽然电影最终并没有拍成,却让他认识了不少藏人和入藏汉人,从此和西藏结下了缘分。《裸命》原名《良民》,起笔于2011年,陈冠中原想写一个入藏青年理想渐被现实吞噬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20年,会是一部有关汉藏关系的历史巨作。陈冠中讲述他最初的构思:“主角是一个80年代的援藏干部,一个胸怀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但入藏之后,经历了全国商品大潮、西藏暴动,目睹了中国二十年来的所有变化,渐渐变成一个麻木的党员。”1992年,他在西藏认识的一位援藏青年,身上展现的理想主义也是《盛世》的角色原型。
然而,小说起笔后不久的一起藏人自焚事件,却令他改变了初衷。2012年5月,两位原籍为安多的藏人在拉萨自焚,中国对藏新政策面世:非拉萨本地的藏人,须经重重关卡、办理许可证方可进入拉萨;但非藏人的所有中国人,皆可自由出入拉萨。
“这完全是赤裸的不公平。”陈冠中如是评价,“见到汉藏关系如此,我好灰心,必须要写点东西。”于是,他在《裸命》里设定了一个藏族青年与一对汉族母女的肉欲情爱关系,以爱恨情仇暗喻社会关系,在恍如情色小说的性爱描写中却看到人的身分焦虑。书中描写藏族人的命运,如今看在港人的眼里,或也另有一番意味:身为藏人的主角强巴,一直向往北京,直到有一天真的到了北京,心里却生出了恐惧,只好又回到西藏。
生于上海、长于香港,曾定居台湾六年,如今长住大陆,陈冠中拥有三地文化背景;中港台三地读者,也从陈冠中的小说中读出不同的意味。2014年经历雨伞运动的港人重读数年前的《盛世》,或会惊叹陈冠中的预言能力,书中描写中国政府故意让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迫使恐慌的国民召唤政府的强力介入。
50岁由头嚟过 惊见中国电影盛世
“决定定居北京专心写作的时候,我都50岁了。”但说起适应北京文化,陈冠中又立刻自信满满:“我倒不觉得困难,因为北京容纳了许多外来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排第一的文化中心。”顿了顿,觉得“排第一”还不够,又尝试用大陆网络潮语形容北京:“没有之一!”
从《盛世》里老陈的身上,能看到陈冠中在北京的生活:参加饭局、沙龙,不断与人聊天。陈冠中在一个访问中提过,他所知道的事情,都是通过和不同的朋友聊天得知,那些朋友有些来自大陆,有些来自香港,也有些来自台湾。他说,在北京,他可以找到各式各样有意思的人。然而,在北京写书却在北京无法出版,只能拿回来香港,变成大陆的禁书。他也说过,他每一本书的初版一定是在香港出版,“从出版来说,我仍是一个香港作家”。
尽管不再编剧,陈冠中依然细细观察着北京电影圈的发展。“在北京,写小说、写诗的、写什么其他的,都在做编剧了。”陈冠中说。
当今中国大陆盛行IP(Intellectual Property)电影,即取材、改编自人气爆棚、已具深厚拥趸基础的小说、网络游戏、甚至流行音乐等媒介。IP电影凭借原著的人气,拥有高票房保证,亦可衍生续集或周边产品。2015年年尾上映的《鬼吹灯之寻龙诀》便是成功例子,它改编自2006年出版的网络人气小说《鬼吹灯》,在大陆上映的短短三天内收获5.96亿人民币的票房,夺票房冠军,至今累计票房已超16.67亿。
“你知道张晓晗吗?九十后的作家,微博有几千万粉丝,去北京西单书城卖书,粉丝多到要关闸,现在也成编剧了。”陈冠中继续分享他的观察。
九十后的作家张晓晗自2009年微博流行后,专心于网络写作,成了“网红”(“网络红人”简称),大学时创作的小说《女王乔安》也已成功卖出影视版权。比起当年陈冠中因为写小说赚不了钱,而游走于不同行业之间,真是令人唏嘘。
“那你会把小说变成IP电影吗?”记者好奇问道。
“不会了。”陈冠中连忙摇头,“我写小说,就不再想编剧。而且我小说的结构不适合改编,题材也不够大众化,而电影始终需要更多观众才行啊。”
一如陈冠中过往在不同人生阶段与社会范畴中,开创出一条新路后往往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他的创作路途,也将会愈趋纯粹与专注,以远离喧闹的方式,深入繁嚣之地。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