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潮二】本地出版社“创造馆”主动卖IP:书不是出版后便完
“这是跨媒体创作的年代——如果你喜欢文字,喜欢说故事,期待有朝一日,你的创作能成为实体书,以及有机会改编成为其他媒体的作品,如电影、剧集、舞台剧、漫画、游戏等,欢迎你加入成为本网站的投稿作者,以实力换取一如创造馆其他作者所拥有的出版及改编机会!”
本地出版社“创造馆”近期推出“创造计划”,在网上征稿,并承诺作品有机会作跨媒体改编。“创造馆”由作家余儿于2013年创立,包括其著作《今晚打丧尸》在内,由其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不少都得到了跨媒体改编的机会,已由奇妙电视购得改编电视剧版权的小说《男人住家饭》也是由创造馆出版。余儿相信“只要有一本实体书,就会有更多机会”,创造馆从最初的一人出版社到现在有近十位驻馆作家,在纸本式微的时代,售出小说IP(Intellectual Property)作跨媒体改编,或可成为出版社的出路。
改编延续创作人心血 版权费达7位数字
“创造馆”空间小小,特别在书展过后,走两步也会碰到地上一叠叠的印刷品。余儿在整理物品,编辑May在凌乱的桌上工作,全职在出版社工作的就只有这对夫妇。排满了一墙的书却萦绕着很多的创作魂,作者、美术、校对等等,创造馆的兼职员工和驻馆作家多达二、三十人。
现今香港文化产业不景气,书店、出版社、创作人无一逃过厄运。May却希望跨媒体改编能带动流行文化,令整个产业人人有钱赚。“出版社要生存也唯有走改编这条路。”May说道。早前她将《九龙城寨》推广给日本出版社,有望改编成动画,即使最后没有回音,但“唔做就冇可能”。余儿也认为必须这样做,不一定成功,但总算有一线生机。
红一本书不如红作者 主动推销作品
7位数字,或许是余儿没有想过的一笔收入。创造馆开业之初,一年只出版三、四本书,平均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千元。余儿唯有一边经营出版社,一边做兼职。对他来说,吃力的不是做出版,而是赚钱,“那时做兼职编剧,经常工作至凌晨,很难分配时间做其他事。”钱不多,时间不多,精力殆尽就只换来这些。因此余儿曾打算创造馆只出自己的书,反正早期的小说也是自资出版的。
书是精品 有纸本才有改编机会
对余儿和May来说,电影已是终极改编,是创作人最大的心愿。在《今晚打丧尸》和《九龙城寨》分别上映和即将开拍电影之后,创造馆却于今年书展推出这两部作品的漫画版和画集,回到纸本。“漫画和画集的成本高,不一定赚钱但能赚到话题性。”《九龙城寨》画集就到了罗浮宫漫画系列总监Fabrice Douar手上,有望将城寨从香港带到法国。
May又提及网络作家“姐死姐还在”出书时是多么高兴,“出书的意义完全不同於单单在网上发表文章。”自己的作品拿在手中,那份满足感难以言说。余儿也曾在其他文章提及史兄和《我们怎么了》的作者薛可正一书在手时,雀跃得像个小男孩。“书是一种精品,可以用来收藏。”不难发现,创造馆的书都十分精美,余儿认为这也是纸本书发展下去的必然方向。
“始终不可抹杀纸本书的价值。”曾从事传媒行业的May见证“纸媒之死”,但她依然坚定地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