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集物・Moleskine】笔记本只是载体 灵感概念却是无价
今次我要谈的时尚集物是“笔记本”,或许以现代人的视角理解这三个字的印象时,首要都会认为编辑应该要将这类主题的文章移到“科技玩物”栏目才合适吧。
不,我所说的不是当今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的新款“笔记本电脑”,而是回到另一个极端,一本远在互联网时代前100年经已出现,将无数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的想法由脑海中首次连结物质世界的笔记本;一本看似平平无奇,却是作为无数动人故事和独特概念基础的载体—Moleskine。
抚心自问,阁下到底有多久未真正拿起过一枝笔,在井然有序的原稿纸上写过字,又或者将脑海中的画面与四方景物画成图画,用纸与笔记载那霎时感动,留给将来回忆之时,每一字一物都可以透过指头触摸,从笔迹、颜色、下笔的力量等环节中,确切地感受当日的情绪;无论是雷厉风行,还是细雨带风,一切一切,不似萤光幕下的完美与公式化,反而在不经意间留下一点缺憾,这种“人性”才更加真实?
算罢,回到现实,这是一个Web 3.0的年代,当大众连一分钟的影片,或者超过100字的文章都难以专注的时候,纵使明知写字与“笔记本”依然拥有无可替代的独特触感,但在一个纯粹追求“快、快、快、快”的时代,这种情怀其实早已成为奢侈品。还有谁会在乎一本Moleskine背后的价值呢?就正如多数人都觉得一部手机、一个专页已能取代纸媒的价值。总有人会为这些事物的消失而悲伤,但这些情感多数都在网上展现,甚至乎,这篇讲述Moleskine的文章也是在网上刊载,真是讽刺。
法文鼹鼠皮就是称为“Moleskine”,故令这种样式的笔记本得以为名。
现在的Moleskine不止是一个品牌,它是一款既定样式的笔记本专有名词,就像威士忌、白兰地与伏特加般,虽然同为蒸馏类烈酒,但由于酿制的基础材料与过程都不同,不符合某些既定条件的,就不能称为Moleskine;这本看起来普通不过的长方形圆角笔记本诞生于19世纪的法国图尔(Tours),本来由一个家庭作坊以手工制作,橡筋箍环、象牙色内页、无缝钉装、后页小袋及“in case of loss”的归还提示,都是Moleskine标准格式,最初只限于当地的文具店发售;由于它的封面由鼹鼠皮制成,而法文鼹鼠皮就是称为“Moleskine”,故令这种样式的笔记本得以为名。
对于纸品并非垂手可得的时代,每一张用作纪录的纸张都非常珍贵,与现今相对也是另一种奢侈,故如何保存纸张与当中所写下的概念非常重要,情况大约跟现在电脑坏Hard Disk般,维修费用事小,入面的资料尽失才是最叫人叫苦连天的惨剧;而由鼹鼠皮的Moleskine却因为价钱相宜亦相对耐用,大受当时的知识份子与艺术家欢迎,反正就是那些赚钱不多,日常生活却要透过用文字与画作“揾食”的一群吧。
随便说说喜爱使用Moleskine的人物名字已够震撼,包括查特文、海明威、毕加索和梵高。
一本笔记本的价值从不单纯在于他的造工与产地,而是用家如何运用它发挥出的无数影响世界的想像力。随便说说喜爱使用Moleskine的人物名字已够震撼,包括查特文(Bruce Chatwin)、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梵高(Vincent van Gogh)。大量名师手稿都是以Moleskine所写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令使用这种笔记簿几乎成为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专利,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两个世纪以来大量欧洲艺术及文学的历史底蕴,也是演化成当代文化的基础。
梵高一生都喜爱使用Moleskine绘画草图,以及将四周的风景速写纪录,在从当中寻找新灵感,不少更化成为今时今日举世闻名的名画,包括《在亚尔的卧室》(La Chambre à butts)和《向日葵》(Tournesols)等等。故此他身后所留下的Moleskine都成为了非常珍贵的遗物,为不少画作以及梵高作画时的心境留下了历史的注脚。
文学方面,被喻为20世纪最著名小说家的海明威在担任记者的时代,便习惯以Moleskine作为记事工具;英国著名旅游作家及小说家查特文在穿梭四海的生涯中,亦同样Moleskine不离身,最后写下《巴塔哥尼亚高原上》(In Patagonia)和《黑山上》(On the Black Hill)等名著。可惜的是,从来内涵与商业价值并不一定成正比,由于纸品的普及,令执迷于当中匠心独运情怀的用家一直减少,及至1986年,最后一家生产Moleskine的法国手作坊更加宣布停产,令Moleskine于上世纪80年代亦曾经一度绝迹于世上,正如梵高的画作也在他死后才“升价千倍”,他本人的一生却非常潦倒,人们总要在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Moleskine的死忠查特文更因此而在其著作中写下“Le vrai moleskine n'est plus”的句子,哀悼世界从此再无Moleskine。往后他更尝试收集当时世上仅存的存货,保守着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
庆幸的是,查特文的悲哀并非没有知音,或许是意大利人对时尚与美学同样有一份偏执吧,1997年意大利一家企业决定将Moleskine这个名字以品牌的形式“复活”,配合不同的当代元素、材料与概念等等,重新为这种百年工艺注入时代的生命力。时至今日Moleskine依然是不少艺术家的笔记之选,港、台的创作代表例如Zishi、Katol Lo、Gi Ren Hao和Graphic Airlines的Kathy等等,每一笔每一画,其实都在延续这种传统的情怀。
Moleskine只是载体,最珍贵的是人在当中演绎出无数动人的创意。
不要误会,以上的故事并非作为科技与世界就应该一成不变的论证,只是生活于互联网的时代,世界的更迭有时确实快得令人回不过气,纯粹觉得“快”并不应该作为资讯与创作的唯一天条,有时为了快,令创作人变得不再因为找到新灵感而改变;有时候或许懂得稍稍放慢脚步,学懂从两个极端中寻找中间位,反而能真正领悟“慢工出细货”的好处。正如Moleskine的历史般,经历过被时代淘汰,再复活,已证明单纯守旧古老的一套不足以生存,人们喜爱的不止是笔记本本身,更多时是当中所寄托的概念:“Moleskine只是载体,最珍贵的是人在当中演绎出无数动人的创意。”故此自2014年起,Moleskine进一步由笔记本、日志与工具簿等产品,扩展至手提袋与背囊的制作上,以其经典背囊系列为例,圆角的轮廓及内里的归还提示,其实都是Moleskine原有概念的延伸,却以另一种载体的型式承传,不失百年传统的艺术意义外,亦能延续这个名字的时代价值。
当然,人所以跟任何生物都不同,在于我们在生命中懂得不断创作和感受美好的新事物,所以创作亦成为Moleskine的灵魂所在,品牌亦因此而积极寻找不同艺术家联成企划,无论是笔记本或背囊也好,当然皆可作为概念表达的载体。例如最近的Moleskine X Bradley Theodor Capsule系列,便找来了纽约街头艺术家Bradley Theodor合作,以他的成长经历为主题,将他对街头艺术、时装和音乐的风格放到背囊的画像设计后,令它不再单纯是一件产品,进而成为一件有生命的艺术品。
很奢侈吗?其实一点都不奢侈,文字创作、灵感概念一直都围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是当我们习惯了太快的节奏,便忽略了四周的事物。如果连静下心神欣赏的耐性都放弃,到最后我们只会失去生活中更多的美;感谢阁下并未看罢标题见到没有任何“视觉冲击”后便立即按下“返回键”,而选择慢慢细看这二千五百多字的资讯,如果连这种情怀也日渐消失,我也不知道明日它可以何种形式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