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作家张北海去世享寿86岁 张艾嘉:好好休息,我们都爱你

撰文: 梁子杰
出版:更新:

《侠隐》作者张北海8月17日在香港时间下午2点40分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台湾演员、编剧和导演张艾嘉表示,“他没有太多痛苦,安静离世”,她有幸在他离世前告诉了他:“好好休息吧,我们都很爱你”。

蔡澜在微博上发文说:“刚接到张艾嘉的电话,说她叔叔张北海去世。多年前我到纽约旅行曾住过他的家,很谈得来,从此成为好友,他三五年必来远东一次,我们相见,威士忌一瓶又一瓶。他的小说《侠隐》被姜文改编成电影,其他散文,继续写,当今再也不见了。”

张北海1963年在洛杉矶工读。(世纪文景出版机构)

内地作家叶三在微博发文说:

一早醒来,收到世纪文景编辑朋友的消息:“张北海老先生昨天下午在纽约去世了”。难过。

《侠隐》是老早就读到的,一读惊艳,一读钟情,读完四处去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张北海的其他小说,竟都没有。后来了解他颇为传奇的身世与经历,才知我寡闻。从此钟情愈深。那本他唯一一部小说《侠隐》,反复读了好多遍。

2015年张北海的散文集《一瓢纽约》出版,当时我还在媒体行,世纪文景的朋友找到我,说做个邮件采访。我惊喜万分,诚惶诚恐。那年老爷子已年近八十,电脑打字只得英文,不会中文拼音,我把问题发过去,他手写了中文稿拍成图片,发给我,我输入成电子版再发还给他,校对,补采,来回几次,做成了那篇《只愿侠梦不要醒》。

采访做完,我还恋恋,不想这来往断了,就替我供职的媒体,觍著脸求他写稿。老先生欣然答应。我要他银行账号打稿费,他嫌麻烦,干脆白写。于是每隔上一两个月就有一篇,都是千把字的散文,写他儿时回忆,求学,初恋,纽约生活……一笔隽秀端庄的钢笔字,我总是第一个读者。

日子长了,除了稿子我们也说别的,聊吃,聊北京纽约,聊写作和电影。后来他要看我写的稿子,我又诚惶诚恐地发给他。他礼貌地赞几句,我就高兴。我们约好,等他回北京,一起去吃羊蝎子。那几年,隔著大陆与大洋,我们凭借高科技,成了古老的笔友。

2018年,张北海最后一次回国,在北京给我打来电话,我正在外地出差,算时间,怎么也赶不上见一面。我说,不怕,羊蝎子总在,以后机会还多的是——当时确实那么觉得。他在电话里,一口纯正的北京话,文雅有礼。

谁知一时轻佻,日后遗憾无尽。

那年姜文老师据《侠隐》改编的《邪不压正》上映。我去看了点映,回来怎么也放不下。其时老先生已回到纽约,我写了篇评论,邮件发给他,他回我:“Thank you, my friend.”

倏忽就是2020年,我已不再是个媒体人,但还是个笔友。疫情滚滚而来,我滞留异国,愤懑异常。老先生给我的最后一封邮件,是嘱我耐心等待,羊蝎子还在,又列了电影片单给我,十几部他自己喜欢的老电影,有些我看过,有些没有,后来我都找来一一看了。

而后是今日。我想著他那些手写的稿子,那些邮件,还有羊蝎子。又一个可爱的人去了。红尘颠倒,无情至此。Goodbye,my friend.

叶三2015年曾经在《张北海:只愿侠梦不要醒》的采访中问张北海如何理解“侠”。

张北海说:“武侠是千古文人的侠客梦。作者读者都在做这个梦,可能还需要做这个梦,我只是希望这个梦不要觉醒,好给那些受苦受冤受害的无助人士,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希望,而只是一个精神寄托。当然,总会有人说这是逃避主义,但在人们不能再凭武术打抱不平的今天,只要有人敢于站出来为受害人说几句话,就已经在延续侠的精神了。”

对于老北京和新北京的关系,2018年7月张北海接受上海书评访谈说过:“我的北京是我天真童年的北京,今天的北京是我现实老年的北京,是我只能去吃喝、看朋友、办点事的北京。”

张北海在联合国办公室,纽约,1990年。(世纪文景出版机构)

张北海其人: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父亲张子奇曾经在山西响应辛亥革命,后留学日本,跟冯玉祥的西北军有深厚渊源。1949年张随家人移居台湾,师从叶嘉莹学习中文,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1962年到洛杉矶继续深造,攻读南加大比较文学硕士。1972年考入联合国,迁往纽约,定居至去世。

上个世纪70年代起,张北海一边在联合国上班,一边为许多重要报刊写纽约写美国,他的文字几乎是当年初抵纽约的各地华人最重要的文化指南。陈丹青曾说他是看张北海的文字才懂了纽约,文化人詹宏志则说:“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读者来说,张北海就是纽约。”至于作家阿城说得更简单有力,他说自己是“张迷”。

张北海的散文成书有:《下百老汇上》、《美国:八个故事》、《人在纽约》、《美国邮简》、《美国美国》。另外,他在2000年写出长篇现代武侠小说《侠隐》,让各界吃惊,他在北京拆胡同建环道最激烈的时代,以这本书向“消逝的老北京”致敬,轰动影视圈争取改编,最后由姜文改编执导,2018年上映,片名为《邪不压正》(Hidden Man)。

张艾嘉朗读郑愁予赠其叔叔张张北海的诗 《闻北海先生笑拒谈酒事有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