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健康|三伏天热足40日 原来并非人人都要消暑清热?
本周一(11日)踏入三伏天,迎来一年之中最热的日子,相信不少人都会凉冷气、饮冻饮、食生冷水果消暑。然而,食太多可能会引致肠胃不适,女士甚至会有月经失调的问题。难道消暑和养生只能二择其一?是否每个人都要消暑清热?注册中医师徐泽昌博士就为大家提供了三伏天养生小贴士。
三伏天出现在廿四节气“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同,最简单可以用“夏至三庚”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而2021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1日,三伏长达40天,当中又以“中伏”占了2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旺盛。注册中医师徐泽昌博士接受《香港01》访问时提到,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在三伏天可以透过天灸疗法去改善虚寒性疾病,达到“冬病夏治”的作用。经常在冬天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鼻敏感、感冒,在接受天灸治疗后发作的机会可以大大减少。
现代社会中,在炎热的天气经常都会凉冷气,经常受到冷气吹袭容易出现俗称“冷气病”的问题,出现畏寒、手足冰冷、鼻敏感等问题。加上在夏天,很多人都爱喝冷饮、吃雪糕和生冷水果,这样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就会容易腹痛、泄泻,甚至女士痛经、月经失调等问题。
午时避免剧烈运动,可闭目养神
徐泽昌提到,在三伏天,人体在炎热的环境中出汗量多,中医认为“气随汗脱”,流汗过多会导致气虚;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汗血同源”,在夏天的运动量都较多,不论是运动过度还是汗出过多,都会使身体气血亏虚,导致不同的问题出现,最常见的就是中医所谓的“气阴两虚证”。患者会到疲倦乏力、口干舌燥、心烦,或伴有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量少色黄的情况。此时中医会使用能益气养阴的方药,症状就很快可以得到改善。
此外,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度会容易影响中医“心”的功能,出现心烦、心悸、失眠的情况。每日的子时(晚上11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早上11时至下午1时),是人体阴阳交替的时间,此时阴阳俱虚,如进行剧烈运动,对身体的负担极大。不论是子时还是午时,为了要顾护人体之阴阳,都应该以睡觉、休息、静养的方法去扶助阴阳的滋生。在中午11时至1时,大部份人都因工作未必能睡觉,可试试闭目养神5至10分钟,也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并非人人都要“消暑清热”?
在炎热的三伏天,人体的阳气相对旺盛,一旦饮食不节如经常食用煎炸、辛辣的食物,就会容易出现上火热气症状,此时可服用苦瓜、冬瓜、西瓜等以消暑清热,但也不能过食。
中医认为,养生讲求体质,并不是人人都必定需要“消暑清热”。中医的养生观念,除了着重气候的变化,也着重个人体质,如果体质虚寒的人士,在三伏天反而会感到舒服、刚刚好,就不用刻意服用消暑清热的食物,反而要小心室内冷气的过份吹袭。若平时感到畏寒、手足冰冷,甚至因虚寒体质而出现痛经、不孕、关节痛、哮喘、鼻敏感、泄泻的人士,在三伏天就可进行天灸去改善体质,可大大减少虚寒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