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追寻真正“汉服”路上 周代古人为何热衷穿“开浪裤”?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在网络、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影视平台的带动下,汉服产业加速发展。根据中国大陆财经媒体统计,2020年中国大陆的汉服爱好者连续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长。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汉服爱好者、研究者来说,汉服并不是奇装异服,而是彰显传统文化自信的服饰。
日前“盛世中国系列赛事”在北京市启动,并举行“大成市场杯中国华服设计大赛”盼通过现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时代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底蕴。

汉服兴起,带动不少传统文化,像是花朝节、茶艺等等。图为成都汉服爱好者于花朝节(3月6日)在梨花林里喝茶。(新华社)

说到中国传统服装的特色,可能民众会率先想到旗袍,或是交领右衽的汉服,但这些印象都太过于片面。因为中国历史悠长,服饰当然不可能只会有一种样貌。历朝历代都各自有其流行的款式,对于刚接触到汉服的同好来说,如何辨别其中的不同,并认识到各朝代流行的服装款式之间的传承,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毕竟千年累积下来的服饰风格种类繁多,若没有系统地介绍,实在很难让一般民众深入认识已中断300多年的汉服。

为了在台湾推广汉服、提升民众对汉服的认识,台湾的汉服社团-“台湾汉服”,日前举办一场活动-“华夏衣冠-历代汉服款式发展概要”,通过近年大陆考古出土的衣物,来介绍中国各朝代的服装流行款式与特色。

“台湾汉服”社团团长蔡景如说明:“现代的汉服复兴,是在文物、文献与图绘,这三大基础上,与剪裁、穿搭、递嬗、布料、配件与影响,六大概念上逐渐重建而成”。通过研究服饰剪裁,建构出整件衣服的外观特征,还可以厘清大众对于汉服、传统服饰的刻板印象与错误观念。

古代中国人究竟是穿开裆裤还是合裆裤

直到现在,仍有不少民众在听到要复兴汉服,就下意识认为古人的服装,衣袖宽大不方便,尤其是裤子、只有开裆裤没有合裆裤等,这时就需要依赖出土的衣物,为大众建立较为正确的传统服饰知识。

裤子在古代分为两种,开裆裤与合裆裤。直到今日还有许多民众认为,中国人大约是战国赵国武灵王于任内(公元前326-前299在位)推胡服骑射政策时,为了能够骑马才终于穿上合裆裤。不过1990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的虢仲墓,其出土的麻布裤,彻底扭转大众对于古代裤子的认知。

古代的裤子可以细分为好几种。(微博@梅影诗魂-梅雪无名)

虢仲下葬的时间大约是周厉王、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70-前791年,西周晚期),其墓葬等级为国君,为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出土相当丰富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该墓出土的合裆麻裤,等于是打破了今人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合裆裤一说,且虢仲去世的时间比赵武灵王还早450至500年,也把中国人穿合裆裤的时间提前不少。

既然西周晚期就有合裆裤,那古人为何还要制作开裆裤呢?其实开裆裤更多的时候,是古人于冬日时,将其穿在合裆裤外用来保暖用的。

先秦贵族服饰特色

而东周服饰特色,可根据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楚国墓出土的东周时期文物,窥看出一二。虽然楚国并不在中原地区,但其服饰风格深受中原影响,加上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皆出身楚国,因此楚国之文化自然也被吸纳进中华文化之中。

从江陵楚墓出土的众多衣袍,最大的特色就是衣长可拖地,像是墓主可能身高大约1米5多,但其陪葬衣物可长达1米65、通袖长(汉服平铺后,左袖口到右袖口的距离)最长可达3米多。

微博知名汉服复原团队,依据江陵楚墓出土的衣物,复原制作出战国楚国贵族的服饰。(微博@装束复原)

为了能够制作这么宽大又衣长委地的服饰,古人还克服了当时的技术,将衣服上下剪裁、再上下缝合一起,下摆还接缝许多块布,增加幅宽。这样的服饰剪裁方式,从东周贵族流行至明代文人所著的朱子深衣都能看到。

观察先秦时期主流的服饰,再来比对往后朝代的流行服装,便能从中发现被延续下来的特征。梳理中国先秦以来的服装变化,不仅能更容易理解传统服饰,还可以用更加包容的心胸,看待服饰中融合的各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