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冷瘴”迫人:高原反应会否是历代军队战力的桎梏?
中印边境对峙之势迄今尚未缓和,由于双方军队俱处于高寒险地,媒体偶尔亦会刻划入藏新兵受高原反应所苦、但仍坚持巡边的毅力,因此有时部分人不免怀疑:高原反应剧烈的话,究竟会不会让解放军战力打了折扣?古今中国军队在进藏时,又是如何克服这问题的呢?
其实自古以来中原人民就对高原反应不陌生,如《汉书》里便记载杜钦在劝说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公元前22年,王莽伯父)如何应对曾叛杀汉朝使节的罽宾(位处阿富汗斯坦与克什米尔间开伯尔山口的古国)时,形容罽宾之所以“自知绝远,兵不至也”的地理因素之一,就是因为汉人前去时会“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详实道尽头痛欲裂、呕吐等高原反应的症状,也因此才将途经的崇山峻岭命名为“头痛山”。
只是碍于古人缺乏血液循环与认识气体存在的现代医学观念,因此一直不明白登上高海拔地区后所产生的前述反应是怎么回事儿,更没法有效事前预防或事后缓解,只能将之归咎于“冷瘴”或“寒瘴”所害。比方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在论及吐蕃时,便描述道“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将教人喘不过气的高原反应推论为“冷瘴”所致。清代云南地理志《滇系》亦介绍得很详细,称人们一旦攀上白铓山(今云南德钦白马雪山)时,将会“人升高气喘,口鼻之间,迎风不能呼吸,辄僵不苏,土人谓之寒瘴”。
这些“冷瘴”虽有可能亦指水土不服所产生的病症,但高原反应仍属大宗,加上古代又无高压氧能及时救治,故中原军队每当欲进军青海、西藏、帕米尔高原一带时,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冷瘴”的威胁。如北魏文成帝(440─465年)下诏征讨立国于青海的吐谷浑时,碰上“时军多病……今驱疲病之卒,要难冀之功”的窘境,最后只能在未消灭吐谷浑主力的情况下掳走20多万头驼马班师回朝。还有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六月西巡追击吐谷浑时,也遇上“经大斗拔谷(今陇青交界的祁连山扁都口),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的险境。历史学者于赓哲便主张,北魏与隋朝大军的损失,可能是高原反应与风雨引发的肺水肿和感冒使然。
至于唐军与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多年激战,面临高原反应的机会自然更多。当大非川战役之际,统领唐军的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在进军乌海城前,吿诫手下郭待封道:“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命令郭待封在大非岭上领两万大军坚守,就显明薛仁贵十分清楚“冷瘴”的危害。唐高宗(628─683年)时的太学生魏元忠也曾上书论及征讨吐蕃的不利因素,除了“吐蕃战时,前队死尽,后队方进,衣甲坚厚,人马甚多”之外,“又止有瘴气,不宜士马,官军远入,利钝难知”的环境限制。故唐军始终难以深入吐蕃腹地,只能在河湟谷地与西域拒斥吐蕃的进逼。
对于唐朝的短处,吐蕃也有所稔知。当吐蕃大臣论钦陵同唐朝大将郭元振谈判时,前者曾自信地论述吐蕃之所以能在强大唐军压力下“块然独在”的理由之一,正是因为“且乌海黄河,关源阻深,风土疫疠,纵有谋夫猛将,亦不能为蕃患矣”,点明外力很难不在“风土疫疠”前铩羽而归。故论钦陵咄咄逼人地宣称自己若有意犯边,“或出张掖,或出玉门,使大国春不遑种,秋无所获,五六岁中,或可断汉右界矣”。最后在郭元振的折冲下,论钦陵才罢兵谈和。
还有清军数次入藏与征伐川北的大小金川土司时,也遭逢同样的难题,若不是“雨雪瘴疠,马匹损伤过多”、就是到了“冰雪冱寒,瘴疠水毒之区”。康熙帝亦提过“土伯特处时有瘴气”,四川总督年羹尧也引述把总哈元成的说法上奏道:“西宁进藏之路,瘴气独盛。见在平藏官兵,俱欲从巴尔喀木(今西藏昌都与四川甘孜一带)一路行走”,请求朝廷允许让清军自地势没那么险恶的巴尔喀木凯旋归乡,康熙帝自然也从其所请,下旨让年羹尧酌量办理,为的就是避免在打胜仗后还要让军队经受一次“冷瘴”毒害。
而解放军入藏时也一度因缺乏粮食医药和高原反应的缘故,蒙受惨重牺牲。1950年新疆军区派出136名官兵组成进藏先遣连,加上179匹马、35峰骆驼,打算配合西南军区的攻势,先行解放西藏阿里地区。没想到险恶气候与高原反应不断夺去解放军的性命。时任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便回忆过“最大的威胁还不是冷,而是高山反应。我们都开始出现头疼、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接著在进驻扎麻芒堡时,多名先遣连战士因高原反应死去。最后因先遣连成功与阿里地区签署《五项协议》的功绩,死难多人的先遣连于1951年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荣誉称号,以及每人皆记一支大功,借以铭记渠等的奉献。
但是高原反应虽然严重,却也非遏制军队战力的主因,毕竟打赢战争的变项涉及方方面面,举凡武器、士气、后勤、战术战略等等俱是,何况若行军日子一长,让士兵减缓高原反应的时间便充裕许多。因此综合实力较强的北魏在攻击吐谷浑时其实胜多败少,隋朝更一度击败吐谷浑并在其地设置郡县,唐军亦常在高原峻岭间挫败吐蕃,高仙芝更是创下翻越帕米尔高原与克什米尔山口征服小勃律(位处克什米尔境内)的战功,清军亦曾在追捕叛乱的大小和卓时一路翻过帕米尔高原,迫近巴达克山(位处今阿富汗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到了近代的中印战争(1962年),驻藏许久的解放军亦早已克服高原反应,故能于藏南大败印度精锐,足见“冷瘴”早就不是限制中国应对边境冲突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