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长恨歌》骊宫遗址被发现 一窥唐代杨贵妃专宠之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这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谓千古绝唱,诗中提到的“骊宫”,即华清宫朝元阁,这座被写入诗中的建筑日前被考古人员发现了。
自2018年开始,陕西考古队在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绣岭第三峰峰顶北端进行挖掘与清理,近日已清理出朝元阁遗址的主体建筑,与东西两侧踏道、廊房等附属建筑,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根据目前大量出土的遗址显示,朝元阁建筑为迄今为止唯一的唐代高台建筑遗址,也是唐代华清宫骊山禁院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为唐代宫廷建筑设计的代表。
考古学者表示,根据文献记载唐玄宗(685-762)年与杨贵妃(719-756年)曾多次登上朝元阁,感受“戴天临万姓”、“垂衣俯锦城”的帝王气魄。由于高台遗址保存情况良好,并出土罕见的地栿(栏杆的阑板或房屋的墙面底部与地面相交处的长板,一般有石造和木造两种。)、壁柱等建筑木构件,揭示出诸多特殊的构造做法,为研究盛唐时期的建筑技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唐代宫廷建筑特色 典雅质朴
唐代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高峰的时期之一,传统建筑发展已相当成熟,除了继承汉代以来的特色,还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建筑风格。可惜历经战火劫难,多数唐代建筑今已不存,有幸保存至今的只有五台山的南禅寺与佛光寺。尽管这两座唐代木构建筑相当珍贵,但无法反映整个唐代建筑工艺水平,虽然今日无法再看到唐代皇宫,不过可以通过九成宫、玉华宫、华清宫等唐代行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传世的文献记载,多少可以领略唐代宫廷建筑的辉煌与大体样貌。
和历代皇帝相仿,唐代帝王为追求休闲雅逸的生活而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修筑行宫,因此行宫在布局规划上,力求山水形胜,富有自然意趣。比如唐代九成宫(隋代仁寿宫),其位在渭北高原沟壑区,四周青山环绕,根据地形特点,九成宫在布局上不讲求工整。虽然今日已看不到九成宫,但通过《九成宫醴泉铭》的描述:“抗山冠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多少能够想象当年样貌。经过唐太宗(598-649年)指示,修缮后的九成宫,其外观“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沙砾,闲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
玉华宫(仁智宫)则建在风景优美秀丽的玉华山谷,周围群峰迭嶂还有郭玉沟、珊瑚谷,根据《玉华宫成曲赦宜君县诏》的记载,唐代行宫建筑的特色为“即涧疏隍,凭岩构宇,土无文绘,木不雕锼(音同搜,刻镂)”,没有太多彩绘与雕刻。宋代《册府元龟》载:“太宗建玉华宫既成,正门谓之南风门,殿覆瓦,外皆葺之以茅,帝之意在清凉,务有简约”,可见唐代行宫建筑外观多淳朴简洁、质朴优雅。
富有盛名的华清宫不仅是唐代最著名的温泉离宫,其修筑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姜寨遗址与商代母系社会骊戎国。骊山丰富的自然景观,使西周到唐代的帝王们不断在此兴建离宫别苑,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将其更名为华清宫。
华清宫背靠骊山尽收山光水色,围绕温泉泉源建设,据记载华清宫亭台楼谢鳞次栉比,百司廨署错落其间“环山列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长恨歌》里也特别描写了杨贵妃在华清池泡汤的情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经历多位皇帝扩建的华清宫,其规模想必一定相当庞大,这也是为何今日需要考古团队花费时间与体力,在此进行挖掘与清理的原因之一。
唐人结合前人的智慧与巧思,让宫苑建筑与地理环境紧密结合,使人造的建筑美与自然之美巧妙地相容。今日虽然无缘见到唐人所修筑的华丽宫殿,不过有考古遗址的发掘,从余留的遗物尚可略见一斑。通过文献得知,唐代宫殿建筑不如明清多有繁复的彩画、雕刻,但以骊山华清宫来说,美丽的自然环境结合温泉,造就了唐代华清宫的繁华与昌盛,加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让华清宫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