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图】康熙和乾隆均六下江南 从画卷比较两爷孙异同
散失百年的《康熙南巡图》第六卷,将于10月3日至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公开展出。这幅被喻为清代版《清明上河图》的清代宫廷巨制之作,百多年来流散在外,直到近几年才汇合成原卷,并首次以全卷全壁形式公开展出,是近年香港重磅级国画展览。
康熙和乾隆皇帝两爷孙在位期间,都曾经六下江南,而且均有宫廷画师详细绘制的画卷存世。两人南巡也均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亦衍生许多文艺作品。
不过,康熙和乾隆两人南巡实情到底如何?其目的、队伍规模、花费等各方面有何不同?《香港01》在此带您通过清代《康熙南巡图》和《乾隆南巡图》所展现的细节,对两次南巡进行一番简单对比。
简介
康熙(1654-1722)一生六次南巡,时间分别是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其中两次祭泰山,六次到扬州府,六次祭明孝陵,六次到苏州府,五次到杭州府。
乾隆六次南巡的时间分别是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每次一般都要到扬州府、苏州府、杭州府、江宁府(今南京市)、泰山,后四次还巡幸海宁。
目的
据康熙自己讲:“黄、运两河运道,民生攸系,朕日切心劳……今特取吉南巡,躬历河道,兼欲览民情”,他是为了视察黄河、运河的河防堤工,同时也顺便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乾隆在讲述他第一次巡幸江南的原因时,则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康熙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但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分析,两位皇帝的南巡还有其他目的。简单来说,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团结笼络江南汉族士大夫及治理黄河。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是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及收复台湾之后的次年。虽然基本剿灭了抗清武装势力,但满清入关40年来,仍未令汉人心悦诚服接受满洲人的统治,尤其江南一带在清初经历扬州十日(1645年)和嘉定三屠(1645年)后,仍然对满人抱有反抗心态,地下反清复明活动仍然活跃。康熙南巡时对先贤和明太祖举行祭奠,亲自接见江南士大夫等,均是希望藉著这些政治骚来收揽汉族士大夫的民心。
此外,康熙第一次南巡时便亲临工地,视察河务。第三次南巡时还亲乘小舟,不避水险,登上堤岸,用水平仪亲自测量。
乾隆南巡方面,当然也有类似康熙笼络江南汉族士大夫的背景。不过乾隆南巡时却有颇多游山玩水一类活动,例如乾隆六下江南,就曾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当地景色。沿途地方官吏深知乾隆讲究排场玩乐,更争相逢迎,布置行宫,陈设古玩,采办各种名肴特产。
花费
据记载,康熙南巡队伍的规模较小,每次随行不过300人,很多时候都是搭帐篷住宿;而乾隆南巡的队伍人数众多,随从多达2500余人,每人配单马或双马,另外还有400辆骡车、800匹骆驼,纤夫就多达3600人。
据估计,乾隆六次南巡花费总计达2000万两,康熙所用的钱财却不到乾隆的十分之一。乾隆的南巡活动奢侈,还体现在很多个方面上,例如南巡队伍所经过的道路要修葺一新,需征用大批劳力做好准备,路过的房屋还要刷上漆。乾隆在各处居住的40多处行宫的花费,基本上都由商人负担。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当中两淮和两浙盐商出资甚多,据考证他们的捐款达到400万两左右。当时朝廷还征用大量民船,不少花费均向民间和商人摊派。
《康熙南巡图》和《乾隆南巡图》
康熙和乾隆六下江南,均有宫廷画师绘制的画卷存世,分别为《康熙南巡图》和《乾隆南巡图》。从两者的南巡图来看,也佐证了两位皇帝南巡差异之大。从画卷可见,康熙所乘坐的船只看起来非常普通,特殊地方就在于船桅上有悬挂龙旗。而乾隆的坐船称为“翔凤艇”,非常豪华,船首有金顶龙亭,龙亭有四根金色龙柱,雕龙舞凤、栩栩如生,河岸的两边还可见有大量纤夫,他们正在拉船。
在官员百姓接驾场景方面, 两位皇帝的南巡图也显示著非常不同的景象。康熙所乘御船靠岸时,可见有江南地方官员和百姓在接驾,画中的地方官员大部分只是站著等候。接驾的人员除官员外,还有很多普通百姓。
而乾隆的接驾场面则盛大得多。从画中可见,乾隆在大批御前侍卫的簇拥下进了城门。城门两侧跪著的是江南巡抚、总督、知府等高官,他们都非常整齐跪著迎接乾隆的到来。城门的左侧还置放了香案,右侧的戏台正在唱戏。乾隆的御前侍卫开道时,两侧也是跪著迎驾的官员。
此外,从画中可见,在道路两侧迎驾的官员和老人团方面,此时乾隆皇帝离他们还有一段距离,他们就已经站著等候。道路中间可见有清洁人员,再次打扫一遍卫生。为了保证乾隆安全,还用围幛把道路隔起来。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