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八国联军司令抢掠天文仪器 揭秘明清天文观象台
中国古代极为重视“天人感应”,认为取得政权的天命皆来自于上天授予,故统治者也以“天子”自居。长期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皆设有专司观测天文的衙署、官员,随时纪录天象变化。台北故宫配合今年(2020)6月21日发生的日环食天文奇景,举行“事天有务:院藏天文文献与史事”演讲,由故宫图书文献处副研究员周维强,以馆藏的天文文献结合历史,向民众介绍这段不为人知的天文历史。
台北故宫目前藏有逾60万件文献,其中与天文相关的档案较不被关注。周维强花费多年时间,一一翻阅天文图、历算书、《时宪历》、天文仪器专书、天文占卜书、官员对于天象的奏报等史料,填补明清两代天文史之疏漏。
中国历代都相当重视天文观测与颁布历法的工作,《尚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昭示着帝王与天文历法有着密切关系。自明代国都北迁后,便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新营建北京城,不过严谨的天文观测机构,直到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才设立,明廷利用元大都的角楼旧址和土墙,新建观象台(今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古观象台),从此开启了明清两代五百年的天文观测工作。
明初时订定历法,以宋代天文图为正统,舍元代不用。但到了明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丙寅日(1611年1月8日),礼部奏称钦天监屡测不验后,朝廷便“今当博求通知历学者,令与该监集议”,广求知晓历学者一同解决历法失验、观象台建筑与天文仪器损毁等问题。
由于明廷颁授的《大统历》屡屡失验,耶稣会(Societas Iesu)会士敏锐地察觉到朝廷对天文历法的重视,在士人的协助下透过传播西方天文学知识来进行传教。开启中西文化交流先驱的徐光启(1562-1633年),便着手主导历法改革,由于传教士带来的西洋计算方式精确地预测天象,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明思宗(1611-1644年)决定改用西洋历法,但名目上仍称《大统历》,可惜尚未施行明朝遂亡。崇祯十七(1644)年五月,南明弘光政权虽在南京设立历局,不过没有推展历政,因此终明之世,西历从未正式颁行。
虽然传教士于明末成功让朝廷改采西法,但随后入主中原的满清,并没有那么快就能接受,在经历西历与回回历的争论后,传教士胜出并得到主导权。清代观象台仍沿用明代,从康熙十二年(1673)到乾隆十九年(1754),治理历法的耶稣会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年)、纪理安(Bernard-Kilian Stumpf,1655-1720年)、戴进贤(Ignaz Kögler,1680-1746年)与刘松龄(Augustin Ferdinand von Hallerstein,1703-1774年)制作了天体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与玑衡抚辰仪,全都放置在观象台上。到19世纪末为止,观象台上共有8座、台底则有2座明代的浑天仪和简仪,共10座大型青铜天文仪器,不仅是清代最重要的官方天文观测机构设备,同时也是世界级的科学文化遗产。
不过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联军总司令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1832-1904年)看上了这几座大型天文仪器,以上头刻有阿拉伯数字,认定其绝非中国人制造为由而密谋瓜分!事情曝光后,使得攻入北京这件在西方看来相当明正言顺的救援行动(保护在华的国人),反倒成了国际抢劫。据当时清廷整理一份观象台受害报吿称:“(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中旬,洋人撤走,除将台上天体仪等仪八座、台下浑仪、简仪二座带走,衙署房屋亦被毁。而所余小象限仪、漏壶、板片、书籍等件,均被土匪乘势抢掠一空”。德国此举也引起联军内部不满,为了出兵的正当性,美军不断向瓦德西表达抗议。
周维强在故宫院藏史料之外,进一步搜罗当时欧美各大报纸,梳理这件事情在国际上的关注程度,尽管欧美媒体多有批评、谴责,但德国仍拒绝归还,坚称天文仪器为慈禧太后(1835-1908年)所赠,将其放置在德国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内。在美国天文学会与天文学家奔走的协助下,终于让德国归还文物,1919年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第131条》载:“德国担任,于初步和约画押日起十二个月之内,将1900年及1901年德国军队未经中国政府许可而从中国移去之天文仪器及它项美术物品,归还中国。并认付归还此项物品时所需之费用,连拆卸包裹运送保险及在北京安设之费用,一律在内”,这些宝贵的天文仪器流浪了20年,才于1921年10月9日,重新安设回观象台。
演讲结束后周维强补充,近年台北故宫正逐一将院藏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目前已有部分档案能够在故宫网站浏览,这次演讲提到的天文相关档案,也都能在网络上看到数字版本,欢迎民众多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