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外国人都害怕 清代台湾诗歌中的瘴疠之气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2020年农历新春,中国大陆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人心慌慌。地方政府与新闻媒体除了不断进行防疫、隔离倡导外,许多在家自主隔离的网友们透过网络、文章、手机视频分享,让人看到疫情的另一面,以及医护人员在第一线奋斗不懈的情况。其实传染病自古以来就无所不在,与人类历史息息相关,不过碍于古代纪录方式不如今日多样,只能从文献中去翻找。比如台湾在日据时代以前,由于气候环境、医疗卫生落后,瘴疠等传染病横行,让当时许多来台人士印象深刻。

图为清代时位在台北城内的布政使衙门及附属厅舍,当时台湾的设施都相当简陋,直到刘铭传任巡抚后,才有所改善。(Facebook@秋惠文库Formosa Vintage Museum)

瘴疠与气候有关,台湾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林木葱郁,因此容易孳生细菌。在尚未建设现代医疗卫生环境时,台湾岛上可说是充满各种“瘴疠之气”,连1624年占据台湾南部的荷兰人都抵挡不住。在修筑热兰遮城后,荷兰随即设置医院给予在台荷人医疗服务,不过直到荷兰人离开,他们始终无法克服台湾的气候环境。尽管当时有荷兰军医、东印度公司的医师等医疗人员相继入台,但由于水土不服,多有因病死亡者,让许多荷兰人不喜欢久居台湾。像是《热兰遮城日记》就记载一条记于1644年发生的疫情:

“南部各村被视为非常不健康,所以不只荷人,即如土著,离开此地到南部去住一小段时间,不死也病。所以宗教议会认为不宜派牧师到南部使其面临死亡的威胁……牧师们较喜欢住在北部,显然这种工作只有靠勇气的决心才能做到。”

不过由于荷兰、西班牙两国殖民统治时间短,带来的教会医学并未能在台湾扎根,因此当西、荷相继离台后,西方医疗与基督宗教如同昙花一现般地快速消失。

荷兰档案馆热兰遮城1625年简图。(维基)

清朝统治期间,台湾的气候环境依然没有太大改变,来台的汉人多将台湾称为瘴疠之地,地方文献与文人记载也多次强调台湾疫病横行。因此清代官员多认为一旦调到台湾,就如同贬官流放,造成台湾官员多有悬缺。成书于清代的《平台纪事本末》载:“淡水(清代淡水厅)南至大甲(大甲溪),北至三貂(今新北市贡寮区)、大鸡笼(今基隆市和平岛),道里辽廓。伪郑时多瘴疠,居民寥落。”显示出郑成功入台后,与荷兰人、西班牙人碰到相同困难,无法克服疫病问题,因此台湾岛上人烟始终稀少。

清代文人眼中的台湾,甚至与过去唐宋文人笔下偏远的中国南方相似。清代文人丁绍仪所著《东瀛战略》称:“港口可泊巨舰,未必敢贸贸前往。抑知地气随人而转……《裨海纪游》所志淡水风景,不异罗施鬼国(南宋末云贵地区的彝族政权,形容台湾像是蛮荒、化外之地),噶玛兰(今台湾宜兰地区)初辟,亦苦雨多晴少;今则寒暖皆如内地,所谓瘴疠毒淫无有也。”

居住在竹堑(今台湾新竹市)的“开台进士”郑用锡(1788-1858年)曾着有《咏疟诗》:“当其寒生时, 如坠冰山壑;遍体皆严威,战兢及手脚;衣以狐貉裘,犹等绤𫄨薄。倏焉执热来,炎炎气蒸烁;如火方燎原,眼星忽错落;请公自入瓮,汗浃始退却。嗟哉此冰炭,变幻难捉摸”,讲的就是台湾气候冷热多变,使人极易生病。

“开台进士”郑用锡,他是清朝第一位台湾本籍进士。(维基)

曾来台任职清代官员周凯,写下人们面对疾病束手无策时,只好将其视为老天爷的裁示,《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六首之六》:“天灾降有由,由民心所致。休咎征洪范,贞祥详礼记。降吉与降凶,其理明且易。疠疫及干戈,灾眚无二义。侧闻滨海民,见海舶失事。拯物不拯人。乘危抢夺肆。呼号瞑不援,转因以为利。上干天心和,降罚垂昭示。”他点出当时来台汉人的苦,不仅要面对渡海的险恶,还要克服在岛上四窜的疾病。

当时来台的中医多出于生计,少有良医,更未有管制,因此严重缺乏良好的医疗人员。虽然光绪十二年(1886)台湾巡抚刘铭传(1839-1896年)设立了台北官医局,以西医为基础免费为民众看病,可说是台湾最早的公立医院,但仅有台北一地,还是无法杜绝瘴疠,直到乙未割台时,台湾依然是传染病高发的地区。清代台湾,不仅有恶劣环境,还有简陋无法有效治疗瘴疠、疟疾等医疗方式,更让民众在面对无药可救的疾病时,只好转而求助于民间信仰,相信透过各种迎神绕境、求神问卜可以驱逐疫病获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