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年关将至古人买什么? 特殊又热闹的唐宋年货采购
中国有句俗话说:“过了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年”。农历新年即将到来,民众们开始忙着采办年货,而商家也顺势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准备热热闹闹过新年。在网购尚未普及的年代,民众习惯到传统市集采买年货,随着科技网络的快速发展,现在无需出门,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轻松网购许多年货。
今年1月上旬开始,天猫、京东、苏宁、考拉等各个内地电商平台相继推出“年货节”,为年节前的第一场促销加足马力,但无形中也冲击了传统年货市场的人潮。除了传统的年货,如春联、红包、甜粿、菜头等,现代人还讲求健康、科技感的年货,像是按摩椅、或主打健康养生的食品等。无论古今,采买年货都是农历新年前的重要大事,古人的年货清单又与今日有何不同呢?
在说年货采购前,先说说农历新年的月份,其实在汉武帝以前,农历新年的日期并不统一,除了有把一月(寅月,现在农历正月)作为岁首外,还有以十二月(丑月,商代)、十一月(子月,周代)当作岁首,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从此一年的开始就定在一月一日。之后各朝各代虽各自立正朔,但民间始终以一月一日为新年,不过汉代新年习俗重点,是祭神祀祖、祈求安康,还尚未有后世般热闹的过年采买。
到了唐代时,已发展出墟市等市集商业活动,因此就有了年前的年货采买,不过唐代的年货采买清单上头,还有许多现代没看过的玩意,如:购买驱傩(音挪)面具,“傩”是古人们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驱鬼逐疫、酬神纳吉”,在唐代时多在腊月(农历十二月)举行。唐代诗人孟郊(751-814年)诗作《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生动地描绘出唐代腊月时的驱傩活动。
除此之外,唐人在新年前还会采买新年食材、酒、春幡。什么是春幡?春幡为青色小旗,受五行观念影响,中国人认为春天属木,其色为青,故用青旗代表春季。家家户户通常会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升起春幡,祈求长命百岁。
晚唐诗人薛能(817-880年)《除夜作》:“和吹度穹旻,虚徐接建寅。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燎照云烟好,幡悬井邑新。祯祥应北极,调燮验平津。树欲含迟日,山将退旧尘。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团圆多少辈,眠寝独劳筋。茜旆犹双节,雕盘又五辛。何当平贼后,归作自由身。”诗句“幡悬井邑新”指的就是新春时会挂上的春幡旗。
到了宋朝,采买年货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宋末元初的词人周密(1232-1298年)所著有关南宋杂记的《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有载:“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内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锺馗、狻猊、虎头、金彩缕花、春贴幡胜之类。”
“锦装”即新衣服,“新历”指的是新历书,而非新历法,大概类似于现在的年度行事历,宋代历书由朝廷颁行,上头详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每到年末就要更新,换上新历书。“金彩”则是指用丝绸和彩纸剪扎而成的长条状装饰物,在除夕夜那天悬挂在大门上与厅堂正中央,类似结彩。“缕花”是将绸布和彩纸剪成花朵形状,过年时插在头上当作饰品。“幡胜”和缕花相似,但不是花朵,而是蝴蝶、飞蛾、燕子、雄鸡等动物造型,过年时也要插在发上,而且材料不限于绸布与彩纸,还有金属做的幡胜,像是锡幡胜、银幡胜、金幡胜等。
尽管两宋距今已有千年,但现今许多过年的习俗都能追溯至宋代,如祭灶、摆春饭、压岁钱、除夕守岁等,几乎都是在两宋时养成,并为后世所沿袭。而明清两代,则是在宋朝年节习俗基础上,不断扩充,就算平日再穷困的家庭,对于年节采购也毫不马虎。
尽管近年来,民众多习惯在购物平台上采买年货,使得年货市集的“年味”淡了许多,但人们如同过往的古人ㄧ般对于年节依然相当重视,也是在岁末年终丰富物质生活、好好犒劳自己与家人一番,并期盼来年一整年里都能有如岁末般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