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影像】长达38年历史 尖沙嘴海防道“临时”街市

撰文: 摄影组
出版:更新:

海防道临时街市于1978年启用,可分为熟食及湿货两部分,后者有四档由本地人经营的鲜花及蔬果档外,其余的一律是由印巴籍人士开设的菜档及清真肉档。在本地人或游客眼中,这个街市彷似尖沙咀的一点污渍,与周边繁华的景象格格不入;然而,在街市的另一端,却集中了全港最具规模的清真肉档。同一个街市,对两种人而言有截然不同的份量。摄影:罗君豪,撰文: 吴世宁、柯咏敏

政府于1978年因安置在北京道及广东道交界摆档的小贩,便于海防道设立临时街市。历史专家郑宝鸿指,政府在战后希望市民能自力更生,便于现时1881 Heritage对落的空地兴建九龙街市,并拨出街市附近的地方给小贩摆档。郑形容,尖沙咀当时一片荒凉,只得工人在码头附近的九龙仓工作(即海港城前身),街市及空地的小贩档,已是最热闹的地方。1960年代末,九龙街市拆卸,部分档贩则迁往海防道临时街市,至今已“临时”了38年。(罗君豪摄)
在各个肉档工作的巴籍男士,他们一身T-Shirt牛仔裤,脚夹人字拖在不停斩肉。有的神情严肃,手起刀落,刀刃碰着砧板发出的铿铿声响过不停。但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接连将十多只羊从货车运送到肉档,逐一把整只羊垂吊在档口旁。有途人瞥见货车内有多达十几只羊尸,禁不住惊叫了一声。(罗君豪摄)
海防道临时街市于1978年启用,可分为熟食及湿货两部分,后者有四档由本地人经营的鲜花及蔬果档外,其余的一律是由印巴籍人士开设的菜档及清真肉档。在本地人或游客眼中,这个街市彷似尖沙咀的一点污渍,与周边繁华的景象格格不入;然而,在街市的另一端,却集中了全港最具规模的清真肉档。同一个街市,对两种人而言有截然不同的份量。(罗君豪摄)
来自巴基斯坦的Shoaib解释,很多家庭已一早用电话落单,档主会送货到家中。Shoaib他约在十年前来港,现于油麻地做社区工作,协助附近的少数族裔。因工作关系,他较常光顾区内的清真肉档;虽然本地各区有不少清真店舖,但规模始终不及海防道临时街市。(罗君豪摄)
这天是回教每年最重要的“宰牲节”(Eid al-Adha),一连4天会宰杀牛及羊分给亲友及穷人。每个回教家庭会购买一整只羊,或2至7个家庭分享一头牛。在海防道街市经营肉档卅多年的Assif说:“单是今天,已经有60头羊及8头牛送来这里,平时只有数只。”(罗君豪摄)
Shoaib形容,海防道临时街市虽然只有三档肉档,但已是全港最集中的清真肉类市场,作门市销售外,更会供应给清真餐厅。不少回教徒到清真寺祈祷后,便会到临时街市买肉。当天肉贩忙过不停,但人流并没有想像中多。(罗君豪摄)
本地的清真肉档只贩卖牛、羊及鸡,Assif说,政府在中央屠宰场特设一个地方,让回教徒宰肉。他们宰杀的时候,仅以一刀划过气管、两条动静脉,并将所有血液排放干净。(罗君豪摄)
Shoaib尴尬地笑说:“这里的肉档大多有几十年历史,档主一定会认识曾经帮衬过的客人。丈夫不希望妻子与他的朋友交谈,所以妇女不会来这里买肉,但其他地方的街市是没有问题的。”(罗君豪摄)
在肉档附近放有数张木椅,空闲的时候Assif 或其他员工便会坐下来休息。(罗君豪摄)
海防道街市熟食区里面一间茶餐厅。(罗君豪摄)
“那时候尖沙咀好旺!现在一啲都唔旺了。”在尖沙咀临时街市经营菜档近廿年的麦华祥说。57岁的麦华祥于1980年代,便到海防道临时街市打工。他形容,以前汉口道及广东道一带有较多住宅,每天忙到“做唔佛手”,生意起码都有数百元。(罗君豪摄)
麦华祥的菜档只有30多呎,所卖的种类仅得10款左右。当天下午,麦华祥坐在菜档的一角,架起眼镜,将手提电话放在桌上,左按按、右按按,玩游戏打发时间;麦太吃过午饭后,更伏在折擡上小休一会。街市门堪罗雀,买菜的客人不过只有三四个,麦氏夫妇如此休闲,看来没有为凋零的人流而苦恼。“我们的生意大部分都是供应给附近的餐厅,门市只占两成。”麦华祥说。随即,麦太便插口道:“只做门市的话,死得啦。”(罗君豪摄)
麦华祥说:“这里胜在租金低,我们每个月的开支只有7,000多,收入虽然不及其他街市的菜档,但多年来都十分稳定。”(罗君豪摄)
(罗君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