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影像】15张相片 看观塘裕民坊 一条街三匠人的故事

撰文: 李慧筠 周颖瑶 梁鹏威
出版:更新:

环顾观塘裕民坊,店舖早因重建被收购而拉上铁闸,唯独是驻守多年的工匠档口继续营业,年中无休。街头的马师傅(化名)可算是街边修表始祖,全港共有19人曾向他学师;街中间的福嫂坚实无比,向我们讲述鞋医的医道;街尾的胡须仔最爱手表,重视时间,原来背后是一个偷渡和挨苦的故事。政府早在70年代停止发小贩牌,2014年全港只剩180名持牌工匠;去年食环署筹备发80余个新牌照,但观塘裕民坊三人都未能顺利取牌:不是心仪摆档位址未获区议会通过,就是错过了2009年食环署推行的全港街头工匠登记调查。食环署明言是次发牌非鼓励新人入行,马师傅不禁问道,政府是真扶植抑或假扶植街头工匠?(全篇“街头工匠:路边的香港制造”专题故事内容,见第47期香港01周报)撰文:李慧筠图片编辑:周颖瑶

弯下颈椎,把表的零件端到眼前去,是修表匠胡须仔的日常。(梁鹏威摄)
手表中有个零件叫游丝,状似蚊香,像头发一样幼细,只有老师傅才敢碰。(梁鹏威摄)
闻说观塘有位老师傅,全港共有19个门徒;原来马师傅(化名)1980年代自学修表,开档不够半年,因同情一名大陆医生,教他整表,收下了第一个徒弟。(梁鹏威摄)
马师傅最担心的不是自己无饭开,而是徒弟被食环署赶:“我徒弟收了个徒弟,即是我徒孙!最近佢又畀人赶,你话政府系真扶植定假扶植工匠?”(梁鹏威摄)
除了换电、加防水圈,修表匠有时也要重修坏掉的时分针,洗表,或拆表带以调整适合表主手腕的尺寸。(梁鹏威摄)
马师傅名传千里,近日八旬老翁放弃揸的士来向他求教,但师傅妻子不许他再收徒弟,怕他受气。(梁鹏威摄)
补鞋匠福嫂总是口里一根烟,手中一根线地补鞋。(梁鹏威摄)
最常看到的情境:客人们举起脚上的鞋,让福嫂细细端详。(梁鹏威摄)
鞋跟歪掉了,要挑走鞋跟的芯,再把木筷子敲进鞋跟,她说这过程像打椿。(梁鹏威摄)
木和胶的碎屑依附在她的手上。(梁鹏威摄)
手纹和鞋油、磨鞋散落的木屑胶屑、一张痕迹斑驳但厚实的牛仔布。(梁鹏威摄)
“好多客对我好,夏天攞冻嘢饮畀我,冬天就攞热嘢食,见我病仲送鸡精。”福嫂说。(梁鹏威摄)
例牌点一根烟,醒醒神。(梁鹏威摄)
2009年食环署做过大型街头工匠调查,再因应当年的登记发牌。胡须仔那时与重病妻子北上求医,错过登记,连上区议会“被讨论”的资格也没有。(梁鹏威摄)
有区议员建议把街头工匠搬入街市,福嫂抹一把汗嗤之以鼻:“街上先多客人!”街头工匠的下落,仍是未知之数。(梁鹏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