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总理示范了实干
没有人称呼李克强“李爷爷”,亦没有谁看过他掉眼泪。但这位总理的工作,多数人都会给出正面的评价。十年之前刚上任,李克强对着中外记者表示“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十年过去,我们的确只见他甩开膀子,而没有喊破嗓子。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发表文章《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崩溃吗?》,劈头便说“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或将结束”。在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后四个月,美国有线新闻刊登由一名金融学教授撰写的文章《中国经济会崩溃吗?》,告诉读者“现在看来,中国即将崩溃,而且很可能会拖垮世界经济”。
这是李克强接任国务院总理的起点,也是任何对他十年工作评价离不开的背景。
没有泡沫爆破 避免了硬著陆
在胡温的最后五年,中国凭着四万亿救市方案挺过了金融海啸,继而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产能过剩以及基建过度投资的问题突出,经济增长由五年期百分之9.3显著放缓至2012年的百分之7.8。中国经济增长会否断崖式失速,甚至步日本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之后尘,是李克强上任之时不少人心里带着的疑问。
如今李克强卸任在即,没有人对于中国经济的软著陆再有任何疑问。不搞大水漫灌毋庸多说,如何稳增长同时调结构才是问题关键。增长和改革对应的是短期目标和长期需要,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是鱼与熊掌,两者关系矛盾。针对经济以及市场结构的改革,往往要以牺牲增长为代价;保住经济增长的势头,等如不能够触碰既有的利益结构。
更何况当时中国经济需要的结构改革是多重的。一重是国企不对应市场需求,生产效率偏低。另一重是经济侧重贸易顺差,内需潜能有待释放。再一重是制造业大而不强,欠缺高端技术。稳增长同时调结构本来已经不容易,同时调整多个结构更可以说是难中之难。而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也就是经济政策的第一执行人,落实习近平和党中央定下的政策目标,是他职责之所在。
总理是经济政策的执行人
中国经济增长由李克强上任前的百分之7.8调整到新冠疫情前的百分之6.1,过程有序。以十年计的每年增长是百分之6.2,即使近五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年均增长仍然达到百分之5.2。其实我们应该说,正因为在中美贸易战以及新冠疫情前,李克强已经依照中央的方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所以国家经济才能在两场重大挑战中通过考验。
李克强十年任内,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的扩张。在供给结构中,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格局,转变为高端制造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和转型升级,尤其集中在电脑、通讯和电子设备。即使是汽车制造这样的重工业,亦都因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变革,正在引领经济结构走到新一个阶段。
李克强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是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借口,但也是“中国制造2025”所代表的发展方向令中国不但不怕打贸易战,甚至能够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十年不足以完成转型,但肯定已经上了轨道,有望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
同样道理,要不是由依赖出口到扩大内需的结构调整,在新冠疫情期间也没有提出内循环的基础。被视为“市场派”的李克强非常支持小微企业的经营,多次降低税负,并且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配合民众消费的新模式。实际上,我们不能够简单以“大市场”或者“小市场”来定义李克强。他做的是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能够交由市场做的交给市场。与其说是李克强个人的经济倾向,更应该说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
关注收入差距是李克强的底色
作为倡导中国股份制改革的经济学家厉以宁的高足,李克强同样重视企业和市场的角色。他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口号也是行动,“放管服”改革有效地便利了营商环境。内地企业的数字化以及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他支持“互联网+”经济的直接结果。
作为提出三次分配理论的厉以宁的博士生,李克强更加重视收入差距和贫穷问题,从来没有好高骛远。无知的人以为李克强少提“共同富裕”,忘记了他在2020年已经高调关注那收入只得一千元的六亿民众,也忽略了他在上任总理后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要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更少人留意的是,李克强八、九十年代之交在职攻读的经济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研究题目就是农村工业化的问题。
可以说,城乡差距、东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始至终都在李克强的视野之内。疫情期间提出的地摊经济不是随口应急,而是三十年累积的思考结果。
不少香港人记得李克强十二年前以副总理的身份来港,到访私人屋苑丽港城,却可能忘记了他同一天较早时间到了蓝田平田邨探访公屋家庭。他在港三天期间参观了港交所和金管局,却也去了护理安老院和长者地区中心。显而易见,李克强的行程安排不是出偶然。
改革贵在行为 实干赢得未来
总结十年,李克强没有喊破嗓子,也没有新自由主义者所期待的“克强经济学”。从他的身上,我们甚至没有看出多少个人色彩。但正正因为他的“不是”,他因而“是”称职的国务院总理,有效地执行着中央政府给出的政策方向,事不避难地完成所需要的结构改革。在最后一份工作报告的结语,李克强留下一句“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实干”二字,毫无疑问是这位总理的最合适形容词。
为官之道,其实从来不用花俏。偶或有政治家如邱吉尔般雄辩滔滔,但口若悬河不是必要条件。我们不会因为李家超的宣传口号不够响亮,或者陈茂波的预算案措词不够华丽,而有多少损失。但若然特首的施政没有改革的意识,司长的政策没有改革的方法,我们的社会不但会停滞不前,更加会在将来的危机中轻易翻船。香港的结构改革挑战再大,也不可能比起李克强所面对的困难。问题只在于我们的特首和官员有没有总理所说的精神,“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