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被耽误的香港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二十岁的年轻人知道磁碟的不多,十岁的少年人应该没有机会用到USB手指。世界进入云端时代已经超过十个年头。如果不幸昏迷了几年,现在醒来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方便得多,更加符合我们的需要和直觉。

Google搜寻器有“Google大神”的外号,我们庆幸找资料比起翻书本方便,内容比起图书馆还要多。但人工智能又再更进一步,翻网页、筛资料、整理消化的过程现在几秒间都给办妥了。不论是微软的ChatGPT或是Google的Bard虽然还会答错问题,有时候答非所问,但沿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来看,不久之后我们提出的疑难必然会更快捷、更方便地得到解答。

对于我们作为媒体来说,这种技术更是颠覆性的。它将会改变大众获取资讯的习惯途径,同时也可以改变媒体的运作模式。只要懂得利用和驾驭人工智能,我们将来会得到更多、更好的资讯。就好像学术人员如果善用人工智能,而不是用来抄袭剽窃,相信可以产生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图为ChatGPT生成的对“人工智能能给人类带来什么?”问题的答案。(Getty Images)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甚至没有实涵。当一个人说是搞科技的,我们不会知道他实际做的是什么。人工智能包括了多种技术,把分析资料的能力应用在搜寻器、聊天机械人上,这才成为了资讯层面的科技。串流技术不是新近出现,但直到Netflix用它来播送电影,串流潜在的颠覆能力才得以爆发。比起租借影碟,串流平台随时、随地的性质更符合大众的生活形态,企业因着规模经济而效益提升,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影碟公司首当其冲,结业清盘的不计其数,电影院要提升视听享受,电视台的竞争对手突然间变成了环球的,被逼面向全世界。在香港,有线电视不只是跟无线电视和ViuTV抢收视,更要比起来自英美日韩泰的影视作品更吸引,才能留得住观众。

创科经济破旧 推动社会立新

电视的经营愈来愈困难,转型变得必要。这不是说电视已在步磁碟的后尘,串流就是云端。而是原有的生态被创新科技打乱,进步是待下去的必要条件。熊彼得看得乐观,创造性破坏虽然是破坏,但始终是创造性的,市场破旧的同时也在立新,社会的进步亦由此推动。

——前提是科技持续进步,经济不断创新。

香港政府这几年很重视创科。或者应该说,这几年重视创科。当年科网泡沫爆破、数码港不了了之之后,创科在香港一直不受重视。十几年前我们曾经有自主研发的电动车,却掀动不起多少涟漪。腾讯、阿里、百度、大疆一个个在内地跑出来,Facebook、Amazon、Google、苹果由美国扩展到全球,香港不但只有旁观的份,在市场竞争全球化的今天,幸运的话是被别人带节奏、牵着走,不幸的话更是被取替、被破坏的旧经济、旧模式。

廿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和美国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都知道,谁掌握了芯片技术,谁就主导未来的经济发展。台湾的台积电、韩国的三星、荷兰的艾司摩尔,都是美国要重点拿下的对象。在这场兵家必争之战中,香港再一次只是站着如喽啰。

台湾和韩国都是在七、八十年代才发展起来,跟香港同样是亚洲四小龙。今天台积电和三星稳占全球市场,香港却要数一样高端输出也不容易。若说香港地少人不多,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却从多个准则来衡量都是位列全世界最智慧城市。他们的经济生产总值自2017年起也超越了香港,用较少的人口、没有背靠中国的优势来实现了弯道超车。而我们连不停车缴费服务也碰个焦头烂额,电子消费券仍然是低技术、不具针对性,更遑论成立数据局统一处理及保护市民个人资料。

曾几何时,香港的科技先进,经济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六十年代成立的电视广播公司很快由黑白走到彩色,由外购西方节目到输出本地制作。八十年代出现的电讯公司一次又一次引入崭新技术,令香港走在亚洲最前,甚至是世界前沿。但是狮子山下的故事却停留了在上个世纪,香港再没有第二间塑胶花厂成为跨国企业。为什么高锟在七零年已经回来中文大学培育下一代,下一代却好像失落了创新精神?

摆脱地租经济 结束廿年失落

不是一代人失落了创新,而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失落了一代人。过去二十年香港的楼价不断上涨,远远超出了物价上升的水平。年轻人由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得为之后的居所而惆怅。即使有多个钱,也被提醒花在砖头上更为保值。其实他们说的不是保值,而是升值。只要几年时间,物业价格就会随着水涨而船高。大部分人是这样被告知,媒体介绍一个又一个“上车”的例子。置业以置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甚至乎是信仰,政府官员也随波逐流地推崇所谓的置业阶梯,稍有风吹草动便维护市场,泡沫大到不能破。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下,还愿意花心思创业的人是社会的少数,花金钱创新以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的人更是难得。香港不是缺钱,只是大量资本被牢牢绑在物业市场,经济其他层面失去活水。

不知何时开始,社会的活力不再,变得保守而怕风险。政府更加是只懂守业,守着地产的业,金融的业。但没有创新的工作和产品,谁能够买一砖一瓦?没有新的企业冒出来,哪里有融资的需要?GEM已经成了一池死水,不知道李家超政府能够如何活化。主板的创科企业不少,香港人打拼出来的却不多。施政报告承诺了加大资助,牵头投资,财政预算案相信会给出更多的拨款。但要不只是供养过江龙,或者为别人作嫁衣裳,政府始终要从经济和社会结构动手,扭转由地租经济而造成的保守性格。尤其是新冠疫情才刚过去,香港与内地通关不久,楼价和舖租已经有再次攀升的势头。如果我们重蹈覆辙,不只会再失落又一个二十年,亦不可能融入国家追求高质量、高增值的发展大局。

特首李家超2月诚问沙特阿拉伯,与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min H. Nasser会面,争取对方来港上市。(李家超Facebook图片)

香港作为国家外循环的桥头堡,无可否认有着庞大的机遇。但现在已经不是一百年前的世界, 5G已经普及,大数据成为了生产要素,人工智能正在取代重复的工序,区块链将会改写互联网生态。日本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丰田汽车也在发展智慧城市,明白唯有“一代一业”才能生存下去。香港上个世纪的成功之道不可能在今天重复,若然只是安于做个买办,注定不会走得有多远。

香港的发展被耽误了二十年。归咎于政治,不论说是反对派搞乱香港,或是民主政治尚未落实,都只是一种政治正确。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不会因为反对派绝迹于议会,或者双普选落实而得到解决。星期三的财政预算案再派多次消费券,或者上调博彩税和烟草税,也不能够释放社会的潜能。我们需要一场彻底的施政改革,令市民没有包袱地敢于创新,勇于求变。在五年后、十年后,香港是在引领着世界改变,抑或在大转型之中被淘汰,现在已经不难预见。如此任重,李家超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