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林郑解蜗居民困 须“好打得”非“好讲得”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应该果断地回收粉岭高尔夫球场用地建屋,作为解决本港住屋问题的起步点。(资料图片/黄永俊摄)

对于㓥房问题不断恶化、楼价不断飙升,与其说普罗大众对这些数字感到惊讶,更贴切的可能是,市民早已对此感到沮丧、无助,甚至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无力感。因为过去十多年来,本港的房屋政策一直走了歪路、错路,但无论问题如何显而易见、无论社会大众如何呐喊,历届政府的官僚甚至领导层,对此都仍当局者迷,又或是如装睡的人一样,怎样叫也叫不醒。

2002年,是本港房屋政策步入歧途的一个关键时间点,当时香港经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科网泡沫爆破、911事件等连环冲击,楼价泡沫亦彻底爆破,时任特首董建华在成功连任后,便部署一系列的刺激楼市措施,而其中一招重招,就是2002年11月推出的楼市“孙九招”。时任的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宣布取消定期卖地、停建居屋、叫停两铁(地铁和九铁)住宅项目等九项措施,更曾放风指政府打算有朝一日将公屋数量封顶,而这一系列措施的背后理念,就是要将房屋问题全面市场化,由私人市场操控住屋供应。

而这套思维,一直影响历届政府,无论是2004年全面推行的“勾地”制度,将土地供应话事权拱手相让予地产商;以至曾荫权上任后多番拒绝复建居屋和恢复定期卖地,以免“干预”自由市场;及至“房屋特首”梁振英上任后,将土地资源优先供应给私人发展商,如2017至2018年度的卖地表现,预计将供应可建2.43万私人住宅单位的土地,远超原先1.8万的目标,惟资助房屋的建屋进度却严重滞后,十年建屋计划仍欠至少4.3万个单位的用地,在在显示政府的房屋政策市场化取向。

延伸阅读:【01周报社论】置业扼杀创业 房策走错20年

特首们都天真地将市民的安居需要,放手给所谓的“自由市场”调节,却忘记了“自由市场”本来就没有责任保障每个市民都安居乐业。(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自由市场”无法调节安居需要

由此可见,造成当前房屋困局的,不是个别特首的决策失误造成,而是因为由董建华、曾荫权,到梁振英,都天真地将市民的安居需要,放手给所谓的“自由市场”调节,却忘记了“自由市场”本来就没有责任保障每个市民都安居乐业。而以“自由市场”的名义包装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放任无为,无异于将700多万市民最基本的安居需要,置于汹涌的资本洪流之中。

其所造成的客观结果,就是当前的住屋问题困局:一边厢,在政府向私人住宅市场优先供应土地之下,私人住宅未来三至四年的潜在供应虽达到9.7万伙的天量,但在利率水平仍然偏低、游资仍极度泛滥之下,私人住宅楼价仍如坐火箭般飙升。

自从“孙九招”之后,本港工资中位数上升了大约六成,政府差估署的楼价指数却累升超过四倍、租金指数升了近一点四倍,因追不上楼价、租金升幅,而买不起楼、租不起楼的市民亦愈来愈多;另一边厢,由于大量市民特别是基层,无法购买或租住私人住宅,更多人涌向了资助房屋,惟资助房屋需求长期被忽视,等不到上楼的市民只能无奈地蜗居㓥房,而且㓥房租金在“自由市场”之下也不断水涨船高,导致基层市民愈住愈细、愈住愈差。根据统计处的数据,对比2014年和2016年,㓥房的月租中位数由3,800元升至4,500元,两年间升了18.4%;㓥房户人均居住面积却由61.8平方呎跌至56.5平方呎,这些数字背后,都是市民特别是草根阶层对蜗居困局的无声呐喊。

面对香港当前的住屋困境,若说官员完全无心装载,也未必公允。如运房局局长陈帆早前表示,对于目前的觅地建屋进度感到“羞愧”,而曾在上届政府任发展局局长、现任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亦称,对未能满足资助房屋的土地需求感到惭愧。这些高官的言论,无论只是纯粹摆摆姿态也好,还是心感歉疚的肺腑之言也罢,关键都不是他们说了什么动听的话,而是这个政府是否愿意真心诚意面对问题,拿出政治决心认错改错。

延伸阅读:【01周报社论】打破蜗居困局 最缺的不是土地

自从2002年“孙九招”之后,买不起楼、租不起楼的市民愈来愈多。(资料图片/郑剑峰摄)

觅地纵难 却非无计可施

不过现时看来,对于政府解决住屋问题的积极性,相信不少市民都未感乐观。林郑月娥在上任后随即提出进行全社会的“土地大辩论”,并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以检视和评估各种增加土地供应的选项。但小组的实际工作进度似乎处处碰壁,例如在讨论新界棕地问题时,有人认为棕地并不代表可马上发展的闲置土地,不少在棕地作业的物流、仓储业有存在价值,又指棕地业权分散、整合困难;至于动用《收回土地条例》征收由地产商所持有的农地,又指存在被司法覆核的风险;若要取消丁屋制度腾出土地,不但面对乡绅势力的反对,更可能涉及《基本法》对保障原居民权益的宪制问题。此外,如移山填海、旧区重建、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增加发展密度等,种种觅地建议都遇上各式各样的阻力,令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工作显得裹足难前。

相信市民不是不理解觅地到底有多困难,但不代表市民要继续容忍蜗居苦况不断恶化的现实。而且觅地纵然事事皆难,政府并不是毫无其他切实可行的选择。事实上,香港早已有一幅摆在眼前、短期内可供应用的大片土地,就是占地170公顷的粉岭高尔夫球场用地。

相比其他觅地选项,将粉岭高尔夫球场用地改作建屋,可说是短期内最合理的选项。这幅土地的大业主本来就是香港政府,不涉及如棕地般的复杂业权或拆迁问题;而且政府批出的租约,列明只要12个月前发出通知便可收回土地,加上此地本来亦将在2020年8月租约期满,政府要回收于法有据;由于高球场环境早已人工化,保育方面的顾虑也较少,平整土地的技术困难也不高。按照民主党早前的研究,若根据政府的规划标准,这幅土地可建设一个容纳35万人的市镇,有助大大改善现时公屋申请大排长龙、㓥房居民不断增加的情况。

延伸阅读:【01周报社论】港府觅地“大辩论” 议而要决 决而要行

看似繁华璀璨的香港,仍有接近四万名儿童居于㓥房。(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或许会有人认为,回收高球场建屋是一种“斗地主”的思维,但本质上,富人挥杆作乐和普罗大众的安居需要,其实可以和平共处;而高球场从发展高球运动的角度,以及作为商界的社交场合,亦确实有其存在价值。只要政府在回收粉岭高球场用地的同时,觅地让球会搬迁重置,高球场和建屋之间的矛盾,自然迎刃而解。例如预留作香港迪士尼乐园第二期发展的60公顷土地,到2025年前都没有计划发展,这幅土地正好在未来一段时间安置高球会,待日后迪士尼启动扩建,政府可将球会迁往填海得来的新土地,在土地自然沉降成实土的期间,富人亦可继续享受高球之乐。

因此,觅地虽然并不容易,但也绝非无计可施,关键是特首林郑月娥仍继续徒叹觅地这难、那难,还是拿出政治决心作出改革。林郑月娥说过,她年轻时也曾居于板间房,她亦应该好好想想,如今看似繁华璀璨的香港,仍有接近四万名儿童居于㓥房,居住环境比她当年还要恶劣。假如林郑月娥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好打得”,而不是光说不练的“好讲得”,就把粉岭高球场回收回来,让市民见识一下一个有为政治领袖的胆识与担当吧!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月2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7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延伸阅读:【01周报社论】能否解决两大硬伤 “首置上车盘”受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