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回收│明年垃圾征费配套未足 厨余机7.5%公屋户受惠被批龟速
【厨余回收系列三之三:垃圾征费在即配套未就位】为配合明年下半年实施的垃圾征费,政府推出公共屋邨厨余收集试验计划,短期目标是在2023/24年度将计划扩充套件至共100座公共屋邨楼宇,涉及约15万居民。这个数目相对于全港有超过200万公屋住户而言,意味仅7.5%人口受惠。
本港要到2024年才有足够设施每日接收600公吨厨余,有环团认为,现有设施处理量有限,估计当局担心大规模在屋邨推展,超出可承载量,故以“龟速”进度向民居收集。不过,堆填区内四分三厨余来自家居,环团建议设立地区回收小型设施,用黑水虻在地处理家居厨余,容许回收业百花齐放。
厨余回收系列报道:
环保署回复指,会适时审视厨余收集试验计划的运作模式、居民的参与率和厨余收集量等,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可持续方案,妥善收集家居厨余,并会与房屋署及房屋协会商讨进一步扩充套件公屋厨余收集计划的安排。
2023年推垃圾征费 惟翌年处理量才增至600公吨
2014年时任环境局发表《香港厨余及园林废物计划》,以2011年(3,584公吨)为基础,订下最迟2022年把弃置于堆填区的厨余减少四成、至每日约2,160公吨的目标。不过,2020年《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显示,厨余每日弃置量仅跌至3,255公吨,即仅减少近一成,家居厨余人均每日弃置0.33公斤,回收率只有4.4%。
环保署于2018年七月启用位于小蚝湾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目标每日处理200公吨厨余。环保署回复指,现时平均每日处理量约140公吨,即仍有三成空间可接收。该署预计,位于北区沙岭的O.PARK2将于2024年投入运作,届时每日可处理多300公吨厨余,连同大埔及沙田污水处理厂透过“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处理量增至600公吨。
至于日后会否兴建更多厨余厂,环保署指O.PARK3的顾问研究已完成,会就有关研究建议及现时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的结果,以及技术可行性、工程所需时间及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和选择符合本港实情、具成本效益的厨余处理设施发展模式,以达致在2030年代中具备约1,500公吨厨余处理能力的长远目标。
学者倡征费两年内按市民反应决定须否O.PARK3
香港有机资源中心总监黄焕忠认为,垃圾征费设18个月准备期,倘试行初期市民已积极回收,五年后回收量增至1,000公吨已算是“做得好不错”,政府同时要审视首两年形势,评估需否发力加快设施兴建。他称,政府计划在大埔污水处理厂兴建“有机废物预处理中心”,每日可处理约500公吨厨余,令整体处理量增至1,100公吨,估计要达至每日1,500公吨的处理量,再加入一个污水处理厂已足够,未必需要兴建O.PARK3。
环团建议设黑水虻地区处理设施 助收集家居厨余
环团绿惜地球总干事刘祉锋表示,以往多靠屋苑自行申请拨款收集厨余,项目“好零散”,亦不设回收目标,随着明年政府将推行垃圾按量收费,可透过先导计划鼓励回收,但估计碍于现有设施处理量有限,担心大规模在屋邨推展,超出可承载量,故在民居收集“颇龟速”。
▼黑水虻的成长周期▼
他指出,不少地区已透过黑水虻处理厨余,认为政府可考虑委托承办商,设立地区回收小型设施,例如“绿在区区”利用专门养殖来吃厨余的黑水虻,以小规模即场处理民居收集的厨余,节省长途跋涉送往O.PARK1的碳排放,回收业亦可以百花齐放。他认为,须由政府主导,配合垃圾征费及宣传教育,否则单靠硬体配套无助推高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