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书送审|新书避用“冲突”描述身份认同 删民心尚未回归议题
教育局去年推出高中通识书“专业咨询服务”,局方检阅课本后为出版社提供意见修订,参与的6间出版昨日陆续上载新修订内容。《香港01》比对5间出版社“今日香港”单元的新旧内容,在涉及“身份认同”的篇章上,有出版社删除整页“民心尚未回归”议题学习活动,亦避免用“衡突”形容“香港人”与“中国人”之间的身份,又一改惯例不引用大学机构身份认同调查数据,改用升学机构“学友社”的调查,以反映年轻人国民身份认同上升。
延伸阅读:
通识书修订版“出炉” 雅集出版删三权分立及中港矛盾挑港独内容
通识书送审|五本书仅两本提及六四事件 龄记修订后删除补充简述
5间出版社“今日香港”单元的新旧内容,在涉及“身份认同”的篇章上,有不少改动。明报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原有一页“民心尚未回归”议题学习活动,资料引用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言论,称过去年20年令人感到沮丧,“更明白到年轻人为何会感到无奈和愤怒” ,“中央的一言一行会影响民心会否回归中国”,唯全页删走。然而该页原有引用原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饶戈平,指“民心回归须全社会做”,作另一项参考资料。
至于现代教育研究社的通识书,在旧版书形容“香港人”与“中国人”的身份会出现“冲突”,不过,在新版中就避免用“冲突”字眼 ,改为港人有时候“较重视‘香港人身份’,多于‘中国人身份’。”
出版社修改公民抗命相关内容
另外,在涵盖法治的篇章上,除雅集删走“三权分立”的内容外,香港教育图书的通识书,在普通法特点的描述中,删走“信奉‘三权分立’原则”;明报出版社的则指,《基本法》没有订明特区体制是“行政主导”或“三权分立”,本港政治体制特色是“偏向行政主导”,行政机关尤其是行政长官拥有较大权力。
在人权与法治上,龄记旧版曾提及,近本港的人权和法治状况出现倒退迹象 ,并举例“有些政治团体批评警方近年的执法方式侵犯人权,损害香港居民集会及示威的自由”, 新修订版本将这个原因删去。另外,在公民抗命的主题上,雅集将一整页相关延伸回应题目删走;教图则加入“参与者进行此违法行为后,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刑责。”
龄记弃大学国民身份认同调查 改用学友社资料
四间出版社包括现代、明报、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香港教育图书有公司,均继续沿用港大民意研究计划或中大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有关港人身份认同的调查数据,惟独龄记出版有限公司,在新版中删除引用两间学术机构的调查。
龄记改用升学机构“学友社”于2016至2019年进行的“中学生看内地与香港关系”调查,反映香港青年人对“香港人”身份认同程度高,同时对国民身份认同程度有所提升。而旧版曾引用2018年港大民调指,年纪较大的香港居民,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程度高于青年人。
通识老师:出版社用字更小心 跟紧建制观点
通识科老师、教协副会长田方泽认为,整体在几项修订上,反映出版社跟紧建制观点,例如形容“香港人”与“中国人”身份之间的关系,避免以“冲突”形容,以免暗示两个身份具排斥性,新的修订属政治正确的做法。田续指,在引用身份认同民调上,龄记新修订弃用大学调查数据,改为民间机构学友社的调查,认为有关处理“好过份”,质疑资料数据的科学性及严谨性。他质疑,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国民身份身同近年有提升,惟与公众的感受及理解有所不同,认为出版社有意塑造青年人重视中国人身份的印象。
通识科老师、教联会理事李伟雄则认为,各机构调查研究的做法不同,难断定学友社调查不科学。他认为,过往通识书经常突显议题“冲突”问题,引导思考单一结论。他举例,在“香港人”与“中国人”身份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旧版就以负面词语“冲突”形容,令人觉得两者身份有对立、矛盾,“令人觉得你系香港人,就唔系中国人。”他续指,“民心尚未回归”的标题有引导性的前设,资料亦不持平,认为今次通识书送审,反而能够展示通识多元的一面,教师能稳妥参照教科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