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墟污水厂升级 每日可处理4万立方米三级水 减低污染后海湾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本港有多个污水处理厂,惟现时只有昂坪污水处理厂达至三级处理的水平。为应对未来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人口增长、提升排出的污水水质,石湖墟污水处理厂正分阶段进行扩建工程,目标于只有新增两成半的土地下,将污水处理量提升一倍。
当中首阶段的工程已于本年完成,渠务署透过两种新技术处理污水,令现时每日处理的10.5万立方米的污水中,约四成即4万立方米可提升至三级水。署方指,三级水不仅能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含量下跌两倍,更可以有效减低排放的污水对后海湾造成污染。

首阶段的工程包括更新现有的生物反应池。(洪嘉徽摄)

由1984年起启用的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占地约9.4公顷,为一所二级污水处理厂,主要为粉岭、上水及邻近地区的居民提供污水处理服务。现时该厂主要以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先后由生物反应池及沉淀池隔走污染物;不过传统做法较为需时、处理的污水量较少,而沉淀池亦占用较多空间,故未能应付新界东北日益增长的人口。

薄膜生物反应器内,以约40纳米的薄膜过滤污染物;首阶段工程增设2,200个相关的组件。(洪嘉徽摄)

渠务署于扩建工程中加入两种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薄膜生物反应器(MBR)及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尽量利用最少的空间处理更大的污水量。渠务署机电工程师梁志滔称,薄膜生物反应器(MBR)先使用生物反应池将污水达至二级水平,然后再以薄膜生物处理器组件取代原有的沉淀池,利用遍布组件、仅40纳米的微细孔洞过滤污染物。至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机电工程师唐绮薇形容为密集式污水处理技术,透过体积微细的生物膜载体供微生物依附生长,减少反应器的占用空间。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内放置生物膜载体,利用其表面面积让微生物依附。(洪嘉徽摄)

污水处理量增一倍 悬浮固体跌两倍

他们续称,石湖墟的扩建工程仅新增约2.5公顷的土地,但透过上述的两种技术却可以将污水处理量由9.3万立方米,提升至19万立方米;意味著扩建完成后可以处理多一倍的污水,并可以满足约60万人口的需求。同时因应日后排出的污水将增多,为减低对后海湾水质的影响,署方有必要减少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梁志滔指出,若沿用传统的沉淀方法过滤污水,只能够达至二级标准,即每公升水含有约30毫克的悬浮固体;而使用新的技术则可令悬浮固体含量降至每公升仅10毫克,达到三级标准。他续称,新科技虽涉及较高成本,但料日后每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成本仍然会较现时昂坪处理厂的低2至4元。

+1

首阶段约四成为三级水

现时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已完成首阶段的扩建工程,当中将一个原有的沉淀池拆走,并利用同等大小的空间,增设2,200件薄膜生物处理器组件。于新技术下,每日处理的污水量由以往2万平方米增至4万立方米。整个扩建工程将逐步完成,下阶段目标于2022年能将三级水含量提升至4万立方米,而至2025年则能达至10万立方米,并会分阶段将当中的5.65万立方米供给水务署作再造水之用。最终于2034年完成工程,届时石湖墟处理厂将提升至三级处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