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很难】自我设限的政党政治(上)——大政党小规模
上周,香港多了16名“政治犯”,当中包括带领雨伞运动的“双学三子”,然而,普遍讨厌政治的香港人们更关心的,或许是“股王”腾讯又爆升了多少——我们究竟培养了什么文化土壤?又凝造了怎样的社会气氛,才会形成这种事不关己的政治冷感?这个政治生态的迷思,离不开香港独特的民主政制和政党体系。
在第68期周报所载的《非驴非马的香港政党政治》曾分析在行政主导原则下,本港政党政治出现五大问题,而本文将会进一步探讨,各大政党本身的步步为营所导致的自我限制,是如何影响政党政治生态的发展。
政党在香港是种特别的存在。美国政治学者Richard Gunther及Larry Diamond归纳政党七大功能,包括社会代表、选举动员、议题建构、选举提名、组构政府、利益融合及社会整合;然而,《基本法》的设计及比例代表制所限,香港政党本身不具行政权,亦难成为执政党或多数党,导致议会制衡力量薄弱,加上政党在法律中没有明文定义,严格而言只是公司、社团或选举工具,仅能发挥上述七大功能中的头三项,整体仍处初阶水平。
台湾自1989年开放党禁后,至今有313个政党经合法登记,但香港政党自1990年代初开始萌芽,目前仍未有官方统计;参考维基百科的香港政党资料,目前有约160个政治组织,但实际政党有多少,恐怕问天也不晓。
意大利政治学者Giovanni Sartori以“相关性政党”界定具影响力的政党,即在立法机关取得3%或以上议席,就是可以左右政局的政党;按此定义,20个拥有现届立法会议席的团体中,有六大“政党(不包括自称非政党的工联会)”:民建联(12席)、民主党(7席)、经民联(7席)、公民党(5席)、自由党(4席)及新民党(2席);它们均称以公司名义注册,但记者翻查公司注册处资料时,未有发现经民联或香港经济民生联盟的登记记录。
论及本港政党表现,有人会联想蛇斋饼粽,有人会记起反中乱港,而最为人诟病的,主要包括政党发展规模细小、缺乏从政理论基础、不具长远执政思维三大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议会乱象丛生、政府管治困难。
究竟那些对香港影响深远的政党能否正视有关批评?《香港01》于上月底及本月初向六大政党查询有关问题,公民党最早以书面回应,及后自由党党魁钟国斌、民主党副主席罗健熙、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和政策总裁袁弥昌分别应邀受访,经民联则以“议员暂时不在公司”婉拒作答,而民建联至截稿前仍未有回复。
问题一:政党发展规模细小?
“当我们和外国成熟的政团或者祖国的情况比较,就会发现香港的政党发展很‘小学生’,无论是规模还是制度,都很‘小学生’。”钟国斌是典型的制衣商二代,早年留学英国,回港继承父业,及后商而优则政,一度向往民主政制。
党员人数是衡量政党规模的准则之一,直接影响政党的人才输出、组织动员及群众基础。作为第一大党的民建联早于1992年成立,至今有3.48万名党员,占全港730万人口约0.5%。参考和香港一样实行比例代表制而形成多党制的德国情况,其第一大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有逾44.6万名党员,占全国8,300万人口的0.53%,党员比例与民建联相若。
至于另一标准政党收支,民建联2015年度的营运开支为1.11亿元,以当年有2.8万名党员计,即人均经费近4,000元,而德国则规定政党经费不能超过12.22亿元,以基民盟达到经费上限计算,人均经费为2,700元,明显不及民建联优厚。
若从这两方面而论,民建联的规模颇大,绝非“小学生”,然而,本港其他政党的党员人数与民建联相差悬殊,即使是与民建联同期诞生、现为第二大党的民主党,目前也只有733名党员,仅占全港人口的0.01%,相比起民建联,的确是“小学生”。
“我承认,我们仍处初阶,在党员人数、议席比例、组织纪律、动员能力等方面,都远远落后其他地方。”罗健熙五年前以28岁之龄当选民主党最年轻副主席,一直连任至今,主责党务改革。他坦言,在招揽党员时,一直面对着“永恒的矛盾”,“你十分清楚大陆一定会‘渗透’你,所以当你想扩充规模的时候,你就要思考,究竟你要放多少机会让大陆‘渗透’?整个党有可能会变天的,我们能否付得起这风险?”
然而,这个被“渗透”吓怕的矛盾,不就正正是限制民主党发展的迷思吗?——“所以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搞了这么多年,规模还是这样?例如民调显示我们有8%的支持率,如果当中有一成年轻人,即有5,000多人是可靠的潜在党员,问题是我们找不到他们,为什么找不到?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多、不够好。”罗健熙的答案令到记者有点意外,毕竟没有太多政治人物愿意“下罪己诏”,何况他扛着的还是民主党的面子。
另一老牌政党自由党最风光时,曾经以10个议席,与民建联并列2004年立法会选举第一大党,当时自由党的党员近千,如日中天,惟于2008年,梁君彦及林健锋等人拉队退党另起炉灶,党员和议席骤减大半,至今只有约500名党员及4名立法会功能组别议员。
有趣的是,钟国斌颇满意这“小学生”的表现:“个个都想做大佬,没办法,走了就走了。现在自由党议席不多,但正好是关键少数,实际要用的时候,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说罢他挑了挑招牌粗眉,显得信心十足,前情恩怨他看得开,当下的小规模发展似乎也不是大问题。
“外国政党人多,是因为他们有机会分享权力,从政吸引力自然较高。自由党的潜在党员多数都是生意佬,很市侩的,会计数,他们可能会想,我入党从政,可能要牺牲优厚的工作,in return,你们自由党有什么着数先?所以招揽党员并不容易。”一小时访问下来,钟国斌都很实在,他五度提及生意佬要计数,似是把自由党当成生意一样,小心打理。
和自由党一样满意自家发展规模的,还有新民党,该党成立六年,已有811名党员,比民主党更多,仅次于民建联。叶刘淑仪在2003年辞任保安局局长后,远赴美国留学至2006年毕业,曾在毕业论文中论及香港政党政治,狠批香港政党发展仍未完全成熟,因为它们的会员数字偏低、参与人才匮乏、程序累赘封闭、缺乏政策研究及公共管理能力。
事隔11年,亲手打造了新民党的叶刘淑仪慨叹,在港发展政党十分艰难,她对政党的发展困境也多了几分同情和理解,更罕有大赞民建联很成功,“但市民满意不满意就另当别论了。”
叶太不欲批评其他政党的表现,亦不改自信十足的作风,直言新民党发展也很成功,“我们的党员人数和得票率在快速增长,其他政党缺乏的政策研究,正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尤其重视政策和理念的培训,每个月都有policy briefing,让党员深刻了解政策。”叶太的做法,其他政党或许真要借鉴,毕竟政策研究正是各大政党的“短板”,难以深入认识社会问题所在。
本港各个政党的发展规模各异,在社会代表、选举动员、议题建构等三大功能上,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整体而言,仍未能满足大部分市民要求。根据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过去五年的调查,平均有近5成受访市民对政党表现感到“不满意”,另有多达6成受访者认为,目前没有他们最支持的政党或政团。除了发展规模,政党欠缺从政理论基础以及长远执政思维,亦导致参政人员的论政水平低落,详情请点击:
上文节录自第74期周报(2017年8月21日出版),原文题为《香港政党政治三大难题》,现题为编辑重拟。
其他有关政党政治发展的文章如下:
【曾钰成vs李柱铭】不能说的政党政治(中)—— 点解无得执政
【曾钰成vs李柱铭】不能说的政党政治(下)—— 执政 = 夺权?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8月2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4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