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多图】废墟探险成全球热潮 独特荒凉、凌乱美学抗衡城市秩序

撰文: 卢君朗
出版:更新:

在2013年冬天,因为一份摄影习作,我多次到访一个位于台北沿海地区的废墟。
六七幢楼高四层的住宅,每层大约五个单位。在我探索时,尚有三、四十个单位没有锁上门,出入口亦没有被木板、杂物阻挡。
从第一次到访,不敢踏进建筑物,到后来慢慢适应置身其中的气氛。在死寂、衰颓、凌乱当中,慢慢找到一种美态。

+4

“废墟的物品看似凌乱,其实里面自有其秩序、逻辑。摄影师要发现这秩序并呈现出来,是十分好的练习。”这是以前老师给的建议。
身处其中,不断思考那些放在地上的电视机、精心排列的石膏人头像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被放置在那里;又惊讶于到底有什么原因,使得上百户人家尽数迁离这地方。上网搜寻,大多不离闹鬼之类的原因,无法求证,却发现废墟摄影热潮早已兴起。

都市边缘 时空的夹缝

现代都市的市容,通常是井井有条、繁盛、精致的,即使不至于雕栏玉砌,亦能看到整齐、干净这些特质。而生活于其中的我们,习惯了急促的节奏、忙碌、充满社交的生活。这些下意识对环境以及自己的“打理”,或许已到了一种洁癖的地步,乃至于一看到旧事旧物,就会想翻新替换。

废墟的魅力,对某些人而言,或许就在于残、旧、废。这些通常位于城市周边的建筑物,与大都会仿佛完全属于两个世界。鲜有机会看到这种空间的我们,在走进去以后,好比连自己也踏进另一时空之中。

废墟探索,是某种形式的时空旅行。

难能可贵的孤独

英国诗人John Donne曾写下"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恰好能够形容现代都市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能看到人,即使把自己困在房中,家人还是可能会敲门,问你是否遇到什么事情。在这种环境之下,即使你想变成孤岛都不可能实践。不知何时,孤独好像从一个中性形容词变成了负面的词语。

只是,无可否认人的确需要独处的时间。或多或少,不论是用作思考、处理情绪,抑或纯粹的放空发呆。于是,有些人会去到同样带着一个负面字眼的场所--废墟当中去度过一段独自一人的时间,暂时与外界断裂一下。

负负得正,在废墟中找寻孤独,最适合不过。

珍惜现存废墟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设想,以及从不少同好口中得知,不论香港抑或外地,废墟的数量也明显正在减少。重建、拆卸不断进行。要完全保留废墟大概不可能,减慢其进度的方式,或许就是遵守探废的第一条潜规则--不公开地址。要是一个废墟变成名胜,除了不再有上述的特性以外,亦意味着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更新的目标,即便是以保育方式留存,亦不再能保留原初风貌。

另一方面,从公德的角度来说,亦请谨记另一条潜规则,不带走、破坏场所内的一切物品。肯定没有人想看到一个本来充满内容的废墟,变成徒有其形的空壳;或者是看到有探索者蓄意破坏的痕迹。

虽然有着不公开地点这条潜规则,但很多有心人会在照片中留下蛛丝马迹。只要留意细节、善用网络功能,加上一点运气,要探废也绝非无从入手。只是要小心有保安看守的地点,亦要留意会否有蛇、有毒昆虫植物、劫匪等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