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辑】到大埔海滨公园追月:灯笼、萤光棒,和一位长期病患
撰文: 卢君朗
出版:更新:
月饼、蜡烛、萤光棒、灯笼、人群。中秋光景仿佛年年如是,在大人心中,是家庭团聚、难得的公众假期;青少年则因为翌日不用上学,总是相约夜游夜归,通宵达旦。
摄影:卢君朗
+4
大埔海滨公园依旧人如潮涌。人们照常手执灯笼、在草地上游玩烧蜡烛。与过往相比,鲜少看见有人煲蜡,亦很少看到以前地上、石壆残留大堆蜡泪的景象。旧式纸扎灯笼数量锐减,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灯笼以及电子玩具。
一对夫妇,在凉亭中放着八、九十年代日本流行曲,点燃蜡烛。妻子患数种长期病,行动不便,“瞓医院仲多过瞓屋企。”她说。今年是患病以来首次在外过中秋,二人即使觉得节日气氛不够浓厚,仍然来到公园过节。
近年,有环保团体指萤光棒难以回收或重用,其中的有毒成分,更会污染土壤以及水源,呼吁大众不再购买萤光棒。今年,仍有数之不尽的萤光棒,挂在人们身上、树梢之间、丢弃地上,或是躺在垃圾筒中泛着余光。
表面上,中秋节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每年都有一些新景象;同时间,亦会有旧事旧物在消逝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