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号.多图】历史网公开中环80年老店旧相:留下时代印记
逾130年历史的第一代唐楼中环“永和号”日前获市建局决定全幢保留。这幢3层楼高的唐楼前身为老牌杂货店,2007年被市建局收购纳入重建项目,原本只计划保留两幅墙。
老店“永和号”于2009年光荣结业时,不少人曾入内留影道别,其中历史图片网“香港旧照片”网主余震宇(Jacky)当时也在现场,他近日公开一批当年相片,认为店内装潢和陈设为时代印记,反映上世纪商号的经营模式。
Jacky日前于社交网站专页“香港旧照片”,公开十张“永和号”2009年结业翌日的相片,引来近千人赞好留言。他忆起当年这家80年杂货店光荣结荣后,仍有不少人趁最后机会怀缅老店,入内参观。Jacky忆及那时老店仍未“交吉”,走进店内,眼见传统手写招牌高挂,陈设如木柜、磅子、月历、算盘和火水灯仍未被搬走,惋惜之情油然而生。“𠮶时只觉得怀旧,情感上不舍得这店和建筑。当时香港人的保育意识未如现在,有些古物拆卸都较少人留意。
怀旧愁绪化为保育行动
老牌杂货店“永和号”位于中环露天街市嘉咸街与威灵顿街120号交界,前舖后居开业80年,而该幢建筑则逾130年。Jacky近些年翻查永和号的资料,又向中西区关注组了解,才发现其古迹价值,是香港至今仍完整矗立的第一代唐楼。“但民间保育团体同政府讲怀旧无用,要用历史理据才能争取保育,例如要证明到那些木梁和结构有几珍贵呀。”
80后Jacky儿时家住中环,他从前常经过这间老店,但其实老店的客人不多,连他与家人和很多街坊都不会光顾。“都系啲上一代人会入去买嘢,我同家人都去超市买日用品,很少再到这类杂货店。”老店在1960年代全盛时期曾聘用了12名员工,出售3000件货品,柴米油盐以外,更卖罐装鲍鱼。1997年后只剩老板夫妇经营,2007年该店的唐楼被纳入市建局嘉咸街重建项目(H18),老板翌年以2660万元售予市建局;店内家私和器具等物件被市建局接收,并存放于香港历史博物馆。
关注组盼政府完整保留建筑细节
Jacky当年见过永和号“最后一面”,形容店内一景一物都是时代印记,如今已不复见。他十年前开始四处收集香港旧相片,那年天星码头准备被清拆,他眼见很多香港旧建筑渐被拆卸重建,旧区改头换面,希望以相片留住昔日情怀,几年前在社交网站开专页公诸同好,更在今年将出版、讲述中环开埠至今历史的新书《上半山.下中环》加入永和号的故事。
对于“永和号”终获市建局决定全幢保留,Jacky雀跃地说:“以后自己经过或中环打工仔都能在这个繁华社区见到这幢唐楼仍在眼前。”近几年与市建局多番争取全幢保留的永和号关注组发言人徐圣杰闻悉好消息,亦笑着说:“算是成功争取了!”本身亦是保育建筑师的他,去年曾研究永和号及其唐楼建筑的前世今生,发现它是香港现存仅有的完整第一代背靠背、无后巷的唐楼,历史价值理应很高,却多年未获古咨会评级,当局更一直计划只保留两幅立面墙。徐圣杰于是自行撰写报告予市建局、古迹办、发展局和古咨会。
徐圣杰透露市建局今年2月曾应关注组要求,让他与关注组其余四个成员进入永和号视察,了解建筑物现况。“现时入面不如外界所说残破不堪,横梁木柱仍能稳定墙身,一些木梁和木板的损旧属合理程度,并非去到不可修复的地步。”
不过,当局日前表示考虑只修复永和号地舖,徐圣杰指这或与二、三楼与现行建筑物及消防条例限制有关,但仍可先巩固当中的木梁和木楼结构。“要修复这幢百年唐楼也有一定挑战,但希望能尽量保留木梁、木板和砖等独特特征元素。”他又促请古咨会能尽快为永和号评级,并于修复后向公众展示。“毋须等待后面的酒店或商厦建好才一并开放的,永和号于09年‘交吉’后已空置多年,这样不利建筑物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