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歧视 除去标签 正面对待精神病患者
香港近日接二连三发生惨剧,其中一宗更涉及一名有精神病纪录人士。事件发生后,惹起社会关注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政府对精神病患者和康复者的支援和服务是否足够和到位等问题。平机会作为执行《残疾歧视条例》的机构,我们最关心是事件会否引起大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标签及歧视。
文: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朱敏健
个案属个别事件 不应标签精神病患者
就今次发生的惨剧,我明白市民会有忧虑,担心会再有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出现,但我要清楚指出是次个案属于个别事件,精神病患与暴力并无必然关系。市民毋须对精神健康有需要的人士,抱有不必要的恐惧。大家应该以客观的角度冷静地处理今次事件,不要对精神健康有问题人士作出不适当的标签,甚至歧视。
大众要明白,精神病是一个概括名词,它包含着不同种类的精神健康疾病,有急性或慢性,亦有温和及严重之分。常见的精神病包括认知障碍症、思觉失调、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自闭症和过度活跃症等。若公众以偏概全地将精神病与暴力画成等号,只会令标签及歧视加深,对病患者的康复造成障碍。
至于有市民担心精神病患者在社区生活,他们可能随时会病发,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精神科医生已指出,“99.9%精神病患者在99.9%时间都是没有安全威胁”,相反不少有精神病患的人性格内向、怕事,更可能是暴力受害者。事实上,绝大部分严重伤人、谋杀案均非精神病者所为,所以精神病并不是大家想像一般具攻击性、伤害性。
研究显示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情况普遍
平机会在数个月前发表了一个有关对职场精神病患者的标签及歧视态度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八成在职受访者认为,在香港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是非常普遍或普遍。研究结果又显示,精神病患者在职场有被标签化的情况。有超过五成的在职人士表示担心精神病患者会伤害别人;另分别有四成在职受访者表示会尝试与精神病患者保持距离及害怕与精神病患者独处。
这种对精神病患者的标签,归根究底,问题的根源是市民大众对精神病患缺乏了解和认识。另外,一些偏颇的单一事件、媒体反复的负面报道或人与人之间以讹传讹的说法,很容易会使人相信偏见便是“事实”,令整个群体受到牵连。这种污名化和标签化的做法只会令有精神病的人被孤立,与朋友、同事和家人疏远,甚至不敢求医和接受治疗。
精神病得到适当的治疗是可以痊愈
其实精神病和其他疾病一样,只要得到适当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我鼓励大众加深认识精神病患,撇除偏见,现时不少机构如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提供不少资讯,大家不妨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共融的心态对待精神病患者和复元人士,让他们融入社会,以及支持和鼓励他们遇到问题时作出求助。
记得多年前我曾经看过一条电视宣传短片,口号是“接纳等于支持,助他们开展人生意义”。片中呼吁大众接纳精神病康复者,给他们一个机会。虽然该短片已是多年前的制作,但它发放的信息并未过时。我希望大家响应呼吁,接纳和包容精神病患者和康复者,让他们融入社会,建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