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自助】只有一张椅子的家 精神病康复者等待别人敲门了解

撰文: 麦佩雯
出版:更新:

李志安的家只有一张椅子。没有必要多买一张,因为平日甚少朋友上来作客探访。志安11岁确诊患狂躁抑郁症,04年双亲均病逝后,迁入沙田一公居单位独居。他间中有兼职,每天有最少1/3时间在家,除了睡觉吃饭,就是一个人看书看电视。
有平台近日发起探访精神病康复者活动,以众筹方式集资$2万元,为即将长期探访康复者的义工团队筹集车马费或买小礼物的资金。志安将是此计划中的被探访者,如果众筹成功,他将去探访比他更隐蔽的康复者。“最期望做到的是,让多些市民了解我们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报纸传媒渲染下的形象。”认识了他不短时间的社福机构干事Long也说:“如果不是上你家,也不知道你吃公仔面做早餐。”

志安的家只有一张椅子。(麦佩雯摄)

独居13年 只有一张椅子女友也少到访

志安的家有点乱。厨房内洗手盘上堆积了未洗的碗碟,旁边放了刚煮完公仔面早餐的不锈钢煲,但客厅肉眼可见的地方总算干净——尽管杂物其实只是被一张床褥遮盖住而已。“因为知道你(记者)要上来,我已稍为收拾了,哈哈。”

他的家只有一张木櫈,“以前还有多一张的,刚坏了。”迟迟未买新的,因为没有必要。平日他习惯约8时起床,在家煮公仔面吃早餐后,便会出门,去附近的图书馆看书。午餐在家附近的烧蜡店买双拼饭盒,也不回家,随便找屋邨内一张长椅坐下便吃。午饭过后,有时会回家看电视或影碟;但上月电视刚坏了,更多去自助组织或该区的精神健康中心参加活动及上网。晚餐他偶尔会吃好一点,外出用膳,但也有回家再吃公仔面的时候。晚上再发一下呆、吃少许零食、看一点书,然后,睡觉。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波澜不惊。

虽然在家是孤独的,但志安会主动外出找朋友。他出入和邻居也有寒喧几句,隔壁的听障女士还知道志安是精神病康复者,“认识一、两年后,我主动告诉她的,感觉她会明白我。”他近一年还交了个女朋友,但他们都甚少来志安家,多数外出。“家里太乱,懒得收拾。”他短期内仍未有结婚打算,因为害怕女友父母不同意;也害怕与同为康复者的女友组织家庭后,两人的精神状况均有可能不稳定,颇有压力。“未肯定能适应到两个人的生活,已太习惯了孤独。”

因经济拮据,志安习惯吃罐头和公仔面作正餐。(麦佩雯摄)
志安的冰箱已用了13年,是当年搬离中途宿舍时由宿舍送赠。(麦佩雯摄)

隐蔽康复者需别人主动接近 踏出社交第一步

志安算是开放的,起码他会主动外出;但精神病康复者自助组织“康和互助社联会”干事邹长顺(Long)指,不少康复者可能因经济或心理问题,甚少外出,属“隐蔽”人士。同时,今年2月,港铁尖沙咀站发生纵火案,疑犯疑有精神病纪录。我们在媒体常常看到类似的报导,生命之间的爱恨纠缠、疑凶的动机过去未来,就此被平面化;而精神病患者,亦被简化为惨剧的罪魁祸首。“媒体的渲染可能会令大众对精神康复者产生歧视,而偏见都只因缺少直接沟通机会。”

因此,“康和”发起“同•伴•行”长期探访计划,招募公众人士最少持续三至六个月探访独居的精神病康复者。“要用一个较长的时间建立关系,尤其对于隐蔽或有社交恐惧的康复者,慢慢从家中开始与人接触,再鼓励他们外出活动,重投社会。”

然而,计划最大的阻碍是经济和人手。“津贴义工的车船津贴、探访的小礼物、最后鼓励他们外出活动或远足,全都要钱。而怎样招募到足够义工也是一个问题。”该自助组织一直都没有举办长期持续家访,因为没平台招募人手和资金;而最近他们因结识了网上众筹平台“民间自治计划”的负责人,就想不如试试在此平台上为是次计划集资。“众筹除了筹钱,亦希望令整件事的公共性加强,公开招募探访义工。”读者可按连结了解众筹捐款详情报名做义务探访员,众筹集资将于本月21日截止。

希望和义工们一起在家做甚么?志安说:“聊聊天,了解我最真实的生活。”希望义工们带甚么小礼物上来?“食物,即食面已经很好了。”记者看来,还需要多几张椅子。

志安的独居生活,是一个人看看书听听歌。(麦佩雯摄)
志安双亲已逝,剩下的家人中只有表姐仍有联络。(麦佩雯摄)
他每天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麦佩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