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适龄疫苗通行证 社工吁切勿忽视儿童精神健康与保护问题
政府周五(30日)开始起降低疫苗通行证适用年龄,5至11岁儿童亦要符合特定条件,此年龄组群儿童需出示疫苗通行证以获得进入图书馆、餐厅、商场、超市、游泳池、运动场所、敬拜场所和其他场所的权利。此措拖将大为打击儿童迈向复常的生活,进一步影响脆弱的儿童群体,并剥削了儿童的发展权利及生活福址,当局或持份者以儿童“身体健康”为考量,某些持份者以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中“生存权”作为注射疫苗的推动;却严重忽视了儿童“精神健康”的问题、同时亦选择性地舍弃公约中与“生存权”并列的“发展权”。
文:吴兆康(注册社工、现职于关注无家者团体担任高级项目经理(复康及全人发展服务)、一名父亲)
疫下儿童精神健康问题更为严峻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一项研究发现,与2019年相比,2020年在急诊科寻求心理健康医疗服务的5至11岁儿童百分比增加了24%。另外根据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从2020 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大多数学生停课对168名儿童(7.5至12岁)进行了心理健康评估,7.5至12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患上抑郁症和创伤后压力症(PTSD) 与疫情爆发前相比显著增加。
对比其他国家的状况,香港儿童精神健康问题情况更为严峻,在疫情两年多来,由第一波至第五波,上课时间急剧减少、各种防疫及社交距离措施、学校面授及课余活动暂停、康乐设施关闭等,不但减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机会,亦影响他们的社交和身心发展。研究人员曾警告说,学校停课、虚拟学习、社交中断联系,缺乏游戏空间和活动,都会导致精神迷失、及延迟身体、心理和学业发展。
不少父母经历了2年的防疫措拖后,身心俱疲,反之因著第五波爆发后开始出现曙光、重归正常时,政府却降低疫苗通行证适用年龄,即5至11岁儿童亦要符合疫苗通行证,再次为迈向复常生活浇了一盆冷水,此举剥削未注射疫苗的儿童去参与对发展至关重要的活动,以及压缩他们的家庭及社会生活。例如无法参与恒常的兴趣班、无法进入图书馆及运动场所、同时儿童将被禁止在未注射疫苗下参加学校放学及下午的课外活动,更甚,可能未能参与学校的大型运动会及大型旅行的活动,学童或要在旅行或活动时被逼继续在班房就坐,这对学童而言,更是双重剥削、双重边缘化、双重精神打击。
措施还引伸儿童保护问题,如父母无法带著年幼的孩子在商场及市场购物,担心措施的家长或会让孩子可能独自留在家中,亦相对地会增加安全风险。
措施不单止影响没有注射疫苗的儿童,儿童带针卡外出的问题亦是相当困扰,不少家长会把子女交给外祖母、邻居、佣工照顾,不容易每次去处理针卡问题,并不便利儿童外出,或促成儿童被减少外出活动的次数。
建议4小时内快测阴性证明以换取进入相关场所
就社会上不同的持份者关心于儿童的“健康”,并以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中“生存权”作为基本论点推动,去提倡注射疫苗的重要性,但宏观数据不足以就以此疫苗和生存挂勾。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字,Omicron的致死率在0至4岁为万分之1.6,5到19岁则约十万分之6至8;与香港第五波中的11岁以下有71901人确诊,传出7名儿童离世相约,比率相当低。若以联合国儿童公约中生存权利的定义,如儿童是需要有充足的食物、安全房屋等,显然在笔者的工作范畴中,无家、无房屋的儿童比率比起因新冠肺炎影响生存的比例更高,所以认为不应以新冠肺炎和“生存权”有所连系,如要连系的,香港房屋问题更值得连系到生存权作审视。相比起社会在疫情尾声期间单纯集中于注意儿童身体健康及“生存权”、儿童精神健康问题的危机及公约中的“发展权”显得更值得关注,发展权应保障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使其免受剥削或其他不良影响,同时确保儿童有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交生活等,但显然下调疫苗通行证年龄,让一群儿童受到发展限制,影响儿童心灵及精神健康。
放眼世界及卫生当局,一直强调的是针对 Covid-19的疫苗接种是减少严重疾病和死亡,这点并无异议,但笔者相信还有其他更有效的措施来鼓励接种疫苗。简单地降低疫苗通过年龄并不能缓解父母对mRNA此新技术疫苗或内地研发的疫苗犹豫不决的担忧,近日因疫苗对儿童出现副作用的新闻亦经常存在,同时亦有一群体弱的儿童而未必适合注射疫苗,家长却又担心医生豁免书的压力。
最后,笔者想引述及重申儿童权利委员会中的一句“儿童基本权利不应被用作接种疫苗的交换条件”,建议政府可以以替代方案取代5至11岁的疫苗通行证,如4小时内快测阴性的证明以换取进入相关场所,请政府平衡措施,并优先考虑孩子的发展权利、精神健康及生活福祉,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及均衡的身心灵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