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迷至爱.有片】六图看清电车百年变形记

撰文: 麦佩雯
出版:更新:

香港电车于1904年通车,是本港最古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我们从香港收藏家协会找来一批本世纪初的电车历史照,从中可见车型经过多代进化,亦可凭街景、建筑、招牌及车身广告,见证香港经济起飞期间的变迁。
文中的照片摄于1900年至1970年代,记录第一代至第五代的电车变化,其中更包括仅在1965至1982年提供服务的“拖卡”。
(照片由香港收藏家协会张顺光先生提供)

年份:1920年代
地点:中环德辅道中,近汇丰银行大厦
图中左边的为第一代电车,右边为第三代电车。
第一代电车均为单层,分头等和三等两种。而自1912年引入第二代双层电车后,上层及三分之一的下层被划作头等座位,同一架电车内已分为头等和三等两种等级。

年份:约1906年
地点:上环德辅道中,中间建筑物为永安百货公司
1904年电车通车时,第一代电车分为头等和三等两种,全部为单层式设计,车身在英国制造,组件运抵香港后再在本地工场装嵌。这批第一代电车共26辆,其中10辆为头等电车。
图中电车乃第一代头等电车,车身中央是密封式,靠边放了两行长椅,而车头、车尾部分则采用开放式设计,可载32人。

年份:约1906年
地点:石塘咀,广东大酒店门前
图中电车乃第一代三等电车,车身是全开放式,两旁没有旁板,横放6排背对背长椅,可载48人。这批第一代电车共26辆,其中16辆为头等电车。

年份:1920年代
地点:石塘咀
图中两车中前方的为第四代电车,后方的为第三代电车。
电车公司先在1912年引入无上盖的双层车卡,是为第二代电车;但因此款电车上层无盖,乘客在下雨天时不能安坐,1920年时上层加设帆布帐篷,是为第三代电车。
电车公司于20至50年代陆续引入全密封式的电车,上层为头等,下层为三等,是为第四代电车。

年份:1950年代
地点:筲箕湾
50年代电车公司重新设计及自行组装电车,是为第五代电车。其外形与第四代电车相似,但车身更为流线型。

年份:1970年代
地点:金钟,近遮打花园
前车为第五代电车,后方为“拖卡”。1965年,为应付日益增加的乘客量,电车公司引入单层拖卡,附设于普通双层电车后面,可载36人。当时电车上层及拖卡均为头等,车费为2毛;电车下层则为三等,车费减半仅为1毛。“但拖卡又嘈吵又颠簸,收费更贵一倍,反应不算太好。”因此“拖卡”在1982年完成历史服务后被淘汰,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