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异想】老香港拍拖奇闻:70年代才有打野战?

撰文: 陈颖然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情人节又到,今晚你是注定一人,还是和爱侣一起甜到晕?今天的情人节大概有过万种庆祝方式,从破费烛光晚餐、到海滩二人露营,各有各玩法。但你有想过父母一代是怎样拍拖吗?翻查报导、又听历史爱好者分享,发现早在五十年代已有公园“打野战”的激情、又有带著兄弟姊妹拍拖的无奈。

60年代民风保守,拍拖情侣在公众场合牵手亦有所避忌。(Pixabay)

于地铁车厢内,不时有情侣旁若无人地亲热,与1960年代相比,可谓差天共地。当时香港社会民风保守,恋爱中的男女甚至不会并肩而行。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年届六十,对昔日香港有一份生活记忆。他说:“当时拍拖的人好夸张,不会在街上牵手、揽揽锡锡,而是男人走在前面,女人走到后面,中间隔一个身位。”60年代拍拖还流行三人行,而非双双对对,而这位第三者多数是女生的弟妹、表亲或同学。“父母担心女儿,于是派个‘二五仔’跟住家姐,回家报告家姐今日去了哪、男生如何如何……或者家姐怕尴尬,带细佬妹壮胆。”

60年代拍拖三人行 衍生俗语“电灯胆”

为甚么这个碍事者叫“电灯胆”呢?原来这句歇后语还包含科学知识——由于灯胆内的钨丝利用通电加热发亮,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中氧化,灯泡内部需要抽真空或加入惰性气体,用以比喻阻头阻势的第三者像真空的灯泡一样“唔通气”,一点也不知情识趣。

情侣户外“打野战” 孰真孰假?

彭志铭形容,直到1970年代中期,社会运动发展蓬勃,例如妇女解放运动更趋活跃,香港的普遍风气逐渐变得开放。但是也要等到1970年代末,社会才真正变得较为开放,主要原因是多了一批外国读书回港的年轻人,把较洋化的生活习惯带到香港,在公众场合牵手也不至拘谨。

在1950至70年代,有报导载男女被揭户外野合而被控及罚款。(香港旧报纸馆藏)

虽说当时社会保守,但似乎同时隐藏著开放的一面。有网民分享亲身经历,指在60年代,曾经误闯一片隐蔽的草地,该处不时有情侣“打野战”。而早于1955年,有报道指“九龙京士柏入夜春色满山”,更有男女因暴露下体被控而登报;同年亦有男女于德辅道中小巷作猥亵行为,因而罚款。不过,彭志铭表示,自1970年代末,香港才开始有人“打野战”。当时,时钟酒店也不普及,情侣没有钱,甚或情到浓时,便会到隐蔽处野合,有的驾车者则会到飞鹅山或郊外山径。而香港历史掌古专家苏万兴则认为当时民风十分保守,根本没有所谓“打野战”;假使真有,顶多只是在草地亲热。

1950年代,报纸也有介绍拍拖好去处,载有“新姻缘路”的资讯。(香港旧报纸馆藏)
姻缘路幽静,情侣喜欢到此约会,但同时亦是“飞仔截劫情侣的最理想地点”。(香港旧报纸馆藏)

知悭识俭 吃过饭才拍拖散步

虽然难以确认当时的民风开放到何等程度,但当时基层市民的娱乐以低消费活动为主,却是众所周知。本以为旧时拍拖如何不同,必有食饭的环节,原来并非必然。苏万兴生于50年代,热衷研究香港掌故。自十多岁起,苏先生在工厂学艺,与现时的太太相知相恋,亲身体会过六、七十年代的拍拖趣味。他表示,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娱乐场所亦不多,加上消费能力不高,所以拍拖多数在公园散步,有时候甚至是男女双方各自在家中吃过晚饭,纯粹约出来闲逛。经常在公园漫步,不会觉得沉闷吗?苏先生笑说:“那时好简单,去哪里都一样啦,最紧要有人拖住咋嘛。”

三角花园现时仍设有凉亭和长椅,但已经不再是情侣留连之地。(陈颖然摄)

话虽如此,情侣拍拖的地方还是经过挑选。翻阅旧报纸,“姻缘路”一词不时出现。原来姻缘路并非特定某条街道,而是泛指幽静、适宜情侣谈心的地方。“晒月光”就是晚上在姻缘路散步的意思,非常浪漫。根据1950至1970年代的报道,港九都有不少姻缘路,包括观塘通明街附近的小幽径、九龙塘金巴伦道、三角花园(今称雅息士道休憩公园)等。

当年,苏先生亦是三角花园的“拥趸”,一来喜欢其僻静,二是沿路可散步至界限街一带,距离适中。不过,到公园拍拖也有季节之分。“天热天凉可以逛公园,天冷人们便绝迹了,会去戏院看看电影。”苏先生又说,因为当时荔园划艇及看电影也非便宜,不能当作经常性消遣。“唔会话见少阵唔得嘅。我们那时候不浪漫,又没有甚么情人节、圣诞节,不会花大钱食大餐庆祝,但以前都有以前的快乐。”或许正如苏先生所说,身在何地做甚么并非关键,最重要的是谁人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