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卢吉道27号一级古迹前住客:其实大宅是猪头骨
起初,亲戚叫姚吉甫医生入住这幢山顶百年大宅时,他是拒绝的,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认识这幢大宅,不能叫他住就马上住。面对眼前这幢位于卢吉道27号的万呎英式大宅,维港美景尽收眼底,谁能拒绝这个诱惑?2012年大宅转手给一位商人,锐意发展成精品酒店,民间团体收集了14万个签名反对。大宅去年底被列为一级古迹,业主主动放弃建酒店,这样的结果,可能证明姚医生当初的犹豫是对的:“住在一级古迹内,真是有苦自己知。”
摄影:潘思颖
路阔两米 发展商申改建酒店最后撤回
根据报导,2012年纺织商人陈天生购入卢吉道27号一幢建于1914年的大宅,并向城规会申请改建为精品酒店。当时一班街坊连结起来,以“美港联盟”的名义反对申请。姚医生是其中一员,他主要负责提供交通数据,证明卢吉道不能负荷酒店带来的车流。姚医生于1999年至2012年间住在这幢大宅:“这条路我出入过万次!”
然而一般间中才上山顶的香港人,别说没为意那里有大宅,实际上连卢吉道可以行车也不知道。从山顶广场步出,往山顶餐厅方向走,只见到一条平缓的“家乐径”入口,行山客和活泼的狗步出,路只有约两米阔,目测一辆稍大的汽车也不能驶入。从卢吉道远眺,是无遮挡的维港景色。
1997至98年之间,姚医生一位远房亲戚买了这间大宅:“买这间屋的人应该没有受过教育。”他笑说:“佢有啲钱,就想住山顶,被人昆去卢吉道。睇楼的日子想必是一个周一早上,无人行无车出入,见到个景咁靓,谁都心动,而且咁平,只是两亿几,于是立刻决定。但他本身不开车,也不考虑配套和实际问题,买楼后先知咁大件事。”
对于一般香港人而言,两亿几的物业是天文数字,但翻查纪录,2016年位于山顶聂歌信山的独立屋呎价逾8万元,周星驰曾居住的普乐道独立屋实用呎价叫价逾20万,卢吉道27号总面积两万呎,楼面面积1.2万呎,2012年的成交价“只是”3.83亿元,3万余元一呎,原来真的不算“贵”。
姚医生在英国居住廿几年,拥有的第一座物业是位於伦敦北部一幢600年的房子,他第一次看到卢吉道大宅便感奇怪:“这幢大宅咁靓、咁旧,居然没有列为古迹?”这位亲戚放租给他入住,但要令一幢百年大宅符合现代人居住条件,得先大兴土木。古董车和古董相机是姚医生的两大嗜好,在英国也见惯老房子,“英国人起楼起得靓,买楼住一世,无换楼的概念,(随便一位)陈生陈太住的闲闲地都是二、三百年楼”,于是他装修的第一定律,是尊重历史。
五位新加坡师傅装修年半 复原百年旧貌
香港的旧建筑保留不多,翻新房子的技术和材料亦欠奉。于是他到出自同一建筑师手笔的卢吉道28号参观、读书、上网、到政府部门看旧资料、在英国聘请顾问,尽量回复一百年前的原装旧貌。“首先是所有原装木框、地板都要翻新,做好防水,一样用得。所有门柄和窗的把手都是青铜做。屋内的楼梯比大宅更旧,是前两任业主从Hong Kong Club买回来驳上去。分体冷气和窗口机都不能装,只有中央冷气才不会影响外观。房子于1970年代装修,我把它们拆掉,尽量做到跟原装一样。”
他说新加坡还保留很多英式大宅,于是从当地请来五位有经验的师傅住进大宅,把原装旧家具翻新之余,也因为外来现成家具因交通所限搬不进去,于是在大宅里造家具。如此装修了年半,1999年姚医生一家五口和六位佣人才搬进去。那是房子还没有评级,姚医生做这一切,都不是因为法例要求。
这些“麻烦”只是开端。
(卢吉道27号大宅原装内部照片请按此:http://gwulo.com/atom/14297,http://gwulo.com/atom/14298)
停电停宽频低水压冇电话网络
内部装修好了,但有些外面的事装修不来。卢吉道位于龙虎山郊野公园范围内,没有排污系统。“于是每间屋有沙井和化粪池,住户人口太多,化粪池处理不来会有异味。污水在化粪池沉淀后,较干净的水会经泥土排出屋外,一直流出来,楼下干德道食道应。”
“大宅无煤气,要靠一罐罐的石油气,但不会送到屋门口,法例规定要特定车种才可以送石油气,不能驶入卢吉道,只会送到路口,唯有请尼泊尔工人用车仔推入屋内,一次两罐,推上门外的斜路,试过碌返落去。那种艰辛没人知道。”
“避雷针成日坏;一个月跳一两次fuse(保险丝);水压不够,扭开个水喉滴滴滴;电视长期有雪花,十几年都搞唔掂,好在后来有数码电视。每次打完风行完雷,宽频公司拎住半打modem(数据机)上来换。试过校好电子闹钟起身返工,但第二朝睡过头,因为停过电闹钟停咗。手机讯号长期得一格半格或者无服务,要靠传呼机。”每次有维修工人出入须填记录,这本簿已经几吋厚。“维修师傅出入密到,看门只狼狗都认得他们,不会吠。”
白车、消防车不能驶入 所有工人学急救
不过狼狗有一次遇上敌人。“半夜箭猪爬入屋,狼狗于是跟箭猪打架,被箭猪放箭,几乎笃盲只眼。”姚医生于是开车带狼狗就医,可那天是周日早上,是最多游人行山的时间,不够两米阔的车跟行山人士争路,人让车,车让人下,扰攘近半小时,才走完那条一公里的卢吉道,成功到达山顶广场。
救护车和消防车自然也不能驶入。“试过老人家碌落楼梯,要抱佢出去山顶路口上白车。”急症科出身的姚医生对这方面异常敏感,六位工人齐齐到湾仔邓肇坚医院报名学急救。大宅花园的泳池除了用来游水,更装上消防泵,一旦火警也有水救火。每次打风后,尼泊尔工人必须早上五点外出一转“扫一次场”,把路上的大石树枝搬走,否则姚医生和家人不能开车上班。
这些生活不便,令姚医生高呼顶唔顺,原来远房亲戚早已暗地放盘十几年皆无人问津,直至2012年卖给新业主,姚医生终于与家人于2012年迁出。“其实大宅是猪头骨,100年来只易手数次,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地点,只有西人才不介意住。”
“山顶这个社区,有自己的生态平衡,外人一搞就会乱。”姚医生这样说,一来他认为起酒店的决定荒谬,政府各部门不反对这个计划更是匪夷所思,二来是,卢吉道的社区实在有其独特之处,下集将会解释卢吉道和大宅的历史,以及社区各成员的有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