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岛线】回忆里的黄竹坑邨 前住客怀念一字型冷巷内捉迷藏
港铁南港岛线于去年的12月23日通车,由金钟伸延至南区,途经海洋公园、黄竹坑、鸭脷洲等地。面朝大海的小岛之南,又有着怎样的风光、历史、文化?
在过去数十年间,黄竹坑变化不大——警校犹在、走上南朗山仍能远眺渔港风光、工厦依旧林立。不同的是,工业活动早已停止,曾为工厂提供大量劳动力的黄竹坑邨亦已消失。如今只有一座港铁黄竹坑车厂,与周边发展中的工地。
黄竹坑邨与该区的工业发展,有唇齿相依的关系。据《黄竹坑故事——从河谷平原到协创坊》一书所述,1956年政府计划在港岛沿岸填海,开辟工业用地,黄竹坑被纳入计划。为使黄竹坑工业区有足够劳动力,同年政府计划在该区兴建廉租屋邨。由1965至1973年间,黄竹坑邨10座大厦分三期建成,提供5,702个单位、供3.5万人居住。
居民推动工业发展 工业支持居民生计
这3.5万居民,支撑了当时黄竹坑工业区大部分运作。也有来自香港仔的水上人,由于抛网、打鱼等都是粗重工夫,部分女性渔民在工业区发展时,上岸转到工厂打工。黄竹坑街坊为工厂提供人手,工业发展亦支持着居民的生计。
Michael在2005年黄竹坑邨拆卸前搬离这个出生及成长的地方,至今已过了10年,他仍然会怀缅那里的一切,又不时会在facebook“我在黄竹坑邨长大”专页“话当年”、分享旧照片。“始终都会念旧,有感情。以前啲街坊感情几好,大家唔闩铁闸都冇事发生。”
他人生的头21年,几乎都在那个小社区游走:小学在楼下,中学则在对面;下课后,他有时会到香叶道明渠旁,看街坊钓泥鯭;有时又会回到邨内的街坊士多、小食店流连,吃一串鱼蛋才回家。“𠮶阵最钟意流连嘅地方系冷巷(走廊),同人玩捉迷藏、狐狸先生,𠵱家你仲有冇听过人喺冷巷玩狐狸先生几多点吖?”
屋邨设计连系小社区
屋邨设计也令邻里之间的关系更紧密。黄竹坑邨属一字型结构,邨内各大厦之间均有通道连接邻座,只要在某些楼层行走,便可由第1座走到第10座。Michael记得,在每层走廊末端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街坊有时会一起打边炉、烧烤,有时更会打麻雀,小孩们会在旁观看。
香港的工厂于八十年代开始北移到内地,黄竹坑工业发展式微,工厂空置。房署于1985年进行的结构勘查中,亦发现黄竹坑邨第9座为石棉公屋,居民吸入石棉或会呼吸困难;第10座则为咸水楼,令楼宇锈蚀加速,危及楼宇结构安全,第9座居民率先迁出。至2000年,房委会公布“整体重建计划”,黄竹坑邨也在清拆之列。房署于2007年正式拆邨,近九成居民迁往香港仔石排湾邨,Michael也是其中之一。
尽管他在2005年已和家人搬走,但直至封邨前那两年,他亦不时回去,在这个十室九空的大厦之间穿梭、拍照:“住得耐都有感情,要搬走咁都无办法,可以做到嘅,只有尽量留返个记忆喺度。”明明九成居民迁进了石排湾邨,旧日在邨内一起玩耍的孩童、很照顾他的邻居太太,都渐渐不相往来,“可能系因为啲人打散晒,个个都闩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