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岛线】海怡居民设fb专页记录南区变迁 :居民要参与其中

撰文: 何洁泓
出版:更新:

南港岛线通车首日,跟海怡居民宇辉搭地铁回家,他连连看表,说要赶着照顾儿子。月台不太挤拥,走上略为疏落的车卡,金钟到海怡半岛只需11分钟,比巴士快至少半小时。交通便捷换来时间,然而区内租金上扬,茶餐厅结业、附近豪宅落成,旧日光景禁不住变异。宇辉爱观察城市变化,五年前开设facebook专页“鸭脷洲变形记”,记录南方岛屿的二三事。
摄影:何洁泓

鸭脷洲有山有水,宇辉喜欢听渔民的故事,他们随水漂流,对生活和家有另一种概念。
以海为生的渔民。

​鸭脷洲有山有水 社区网络支撑生活

7年前,宇辉因结婚搬进海怡,其间住过将军澳,辗转回到南区,才知道鸭脷洲的好。谈起将军澳的市镇规划,“一出地铁就是天桥,商场接驳商场,行落路面就得翻过一条条大马路和斜路,行得好辛苦。”搬离“无街之城”让他更珍惜有山有水的鸭脷洲,放假到海边散步、走上鸭脷洲大桥看风景,端午节带孩子看龙舟。

南港岛线通车之后,宇辉打算早上坐巴士,留点时间看书,晚上为了赶回家照顾儿子才乘地铁。

宇辉倚在地铁窗边,看风景飞快掠过,皱皱眉道:“坐地铁少了过程,搭巴士会慢慢望到山望到海,有远离闹市进入南区的感觉。地铁看到的景物如闪影,快得打个盹就到了。”虽乘搭体验不如巴士细致,但难掩能够快速回家的笑容。

搬进私人屋苑,宇辉起初并不习惯,“严密的看更、行出行入输入密码、楼下的连锁食店,缺少公共生活,令人感到疏离。虽然面朝大海,但有种私有化的感觉。”但他努力发掘此区的好,“还好海怡尚有小舖,旁边有鸭脷洲邨,行15分钟就到大街、有时搭船到香港仔,丰富的社区网络能支撑生活所需。”

他尤其喜欢鸭脷洲大街,走进百年粮油店“兴泰仪”,随意跟老板谈起明年的洪圣诞。老板时常推车仔送油盐米糖到各家。宇辉望着那面招牌,谈起老板对鸭脷洲有何感情,而不肯卖地予地产商,令转变止于这个地段。在匆匆发展的香港,要留住一间载有邻里感情的老店,是件奢侈的事。

百年历史的“兴泰仪”位于鸭脷洲大街,店舖旁是幢豪宅,老板坚持不卖,发展止于该处地段。
香港仔避风塘满有渔船,这家船上用品店布满各种渔具如绳索、铁勾和链条。

见证老校拆卸 发现南区独特历史

宇辉每天都与两位管理员在过万赞好的专页发布消息,与网友互动。他回忆两件难忘事,数年前曾在香港仔吃糖水,看到墙上挂了张六十年代末的照片,觉得熟口熟面,惊觉就是鸭脷洲:几百艘渔船、艇屋停泊海边、石排湾邨初落成、一个个还未开发的山头。顿时感到沧海桑田,促使他搜集资料,四处听老街坊谈渔村变城市、部分渔民放弃原有生活,从海上走往陆地的故事。

2011年,他见证60年历史的海面传道会学校拆卸。那所渔民学校位于鸭脷洲桥下的小山,校舍后方有片丛林,自1994年开始停办。港岛南线来了,港铁便封上围板,至今宇辉仍清楚记得被砍掉的翠绿楹树。失去整间学校和小山的视觉冲击,让他仍耿耿于怀。

一张六十年末的照片,几百艘渔船停泊避风塘、香港仔船坞还在、石排湾邨初落成、一个个还未开发的山头。
这部变形记,包括越来越多围绕避风塘而建的豪宅落成,如“南湾”、“深湾9号”。

“鸭脷洲变形记”有两个阶段,开初发布地区消息、照片、失物认领和新闻,去年经版主讨论,觉得既然累积到一众地区友关注,便相约网友走进地区,举办导赏团和礼物墟。

头几年,宇辉知道在网上讨论政治不能聚合大多数人,他也不愿一味谩骂,便少谈尖锐议题,后来他觉得逃避很“胶”,便在上届区议员选举期间,鼓励街坊访问当区候选,强调公民参与,“觉得不应避开选举,便放胆去写政治性较强的帖子。”

他滑滑手机屏幕,带点儍气说:“有时见到其他地区专页好多like and share,就会问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言谈间,他总提到自己散漫,有次与街坊做完口述历史,但没能耐整理发布。幸好,网上世界也有真实回响,“近半年多了人在帖子tag朋友讨论,伞运后两年社会两极,现在气氛淡了点,是个时机平心静气讨论时事。”

海面传道会学校建于1952年,2011年因兴建地铁被拆卸。(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专页渐有影响力 从网络走进社区

五年前宇辉由网络介入社区。从事社区发展工作,惟每月近半时间需要离港,为了不“离地”,便开设专页,给自己一个理由翻查历史、跟街坊聊天。受到“西环变幻时”群组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启发,遂取名“鸭脷洲变形记”。

专页诞生时,宇辉形容简介写得“激进”,大意为“居民生活不能再被政棍把持”!当年民主党“利东孖宝”罗健熙和区诺轩分享专页,又相约见面,宇辉吃吃地笑,“其实不是说他们啦。只是对区议会有刻版印象,觉得很多区议员混饭吃。后来觉得与其闹人,不如找方法介入。”

鸭脷洲大街位于利东站出口,未通车前已有茶餐厅抵不住贵租结业,该区附近亦多了地产舖。

望与其他组织联动 不会逆来顺受

有见沙中线、西港岛线皆为地区带来变化,宇辉知道列车驶入鸭脷洲,变形记将再度进化。他数数手指,说南区有好多专页,如“南区万事屋”、“南区人南区事”、“起动南区”,和一班反对大量取消巴士路线的坚实“巴胶”,“若我们能合作订立目标,办地区报或各种活动,相信会为社区带来切实改变。”来年,他希望花多点时间走进社区。

谈起近年变化,他道:“都是老掉牙的转变,几间茶餐厅结业、避风塘建了几幢超级豪宅、街上多了地产舖。随地铁通车,变化更是难以预料。”鸭脷洲变形记就像一件武器,在变幻莫测的年代,让人无时无刻连结互动。

一年之终,专页如是说:“一转眼地铁启用,今天的鸭脷洲已不是当年的鸭脷洲,我城亦然。社会格局、发展大潮好像势不可挡,但我们不会逆来顺受。变就变硬,我们反正无法走也不会走,就让我们参与进去,将这里变成自己喜欢的地方。”

鸭脷洲桥底的步道宽阔,人们喜欢散步与远望对岸的风景。
鸭脷洲洪圣庙为法定古迹,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神明庇佑海边造船、捕鱼及海运的村民。
大大小小的船只在避风塘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