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评级?】香港开埠仅存第一代唐楼 市建局拟仅保留外墙
一年前,中西区关注组在中环阁麟街发现背靠背唐楼的砖墙遗迹,经过整年调查,遗迹仍然未获古咨会评级。没想到,同年代但完整的建筑物隐藏在附近。位于威灵顿街与嘉咸街交界威灵顿街120号唐楼“永和号”,是间有70年历史的海味店,前舖后居,于2009年因市建局重建该区而结业,市建局计划仅保留两面外墙。民间保育建筑师徐圣杰(Jack)偶然发现这幢不简单的唐楼,追踪其前世今生后撰写报告,向发展局、古咨会、古迹办提交。他说,这是仅存完好无缺的第一代唐楼,但该唐楼至今未获评级。
根据香港建筑法例的演变过程,香港开埠第一代的唐楼特色是没有后巷,建筑物相互紧靠,导致1894年鼠疫爆发后,殖民政府以卫生理由禁止兴建背靠背的唐楼,自1903落实建筑法修例起,背靠背的唐楼淡出历史舞台。
鼠疫旧照鉴定唐楼年份
徐圣杰的背囊能随时翻出一叠史料和旧照片,近日更完成并发布他对永和号的研究报告,被关心本地旧建筑的网民疯传。
曾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文物建筑保育硕士的徐圣杰,现在投身本地保育建筑行业,一直留意本地不同历史建筑。他与永和号的缘,始于永和号对面的楼上咖啡店。住在中环的他有次光顾咖啡店,看到窗外有一幢明显具备战前唐楼特色的建筑物,于是开始调查。
从街坊口中听来的永和号,大多只是一间历史悠久的海味店。他到土地注册处查看该块地段的业权纪录,发现这幢唐楼位处的地段,在1840年至1870年间,有多名业主转手,其中便有连卡佛创办人Thomas Ash Lane 和 Ninian Crawford。直到1878年中环大火,该地段重建一座唐楼,便是永和号前身,唐楼被华人业主购入并放租,其中一间名叫“镇南”金银器店,意外地被摄于一张鼠疫爆发时,卫生督导员巡视嘉咸街的历史照片,正是相片左上角的唐楼。
“所以,几可断定唐楼早于鼠疫前便已存在,它是香港现存仅有的完整第一代背靠背、无后巷的唐楼,幸运地保留至今。”徐圣杰展示几张旧照片,并说在阁麟街发现的另一背靠背唐楼的遗迹,则只余下砖墙。
报告心血获发展局回应“收到”
这幢楼高三层的完整旧唐楼由于被市建局划入重建范围,将会“得返埲墙”。市建局发言人回复记者查询时表示,参考过包括区议会在内等公众人士意见,即使永和号未获任何历史建筑评级,仍主动提出保留面向威灵顿街及嘉咸街的两面外墙。
徐圣杰的报告由9月撰写,10月1日完成,随即提交给市建局、古迹办、发展局和古咨会,他苦笑:“暂时只有发展局回复,话收到。”
唐楼冇评级 望公开报告让市民了解
古迹办在2005年起,选取1444幢历史建筑物,由专家小组评估,并向古物咨询委员会提交拟定评级,供委员会考虑及审议。截至2015年,全港有451幢建筑物被确定为三级历史建筑。指引并列明,只要具备75楼龄或以上,可评为三级历史建筑。不过,徐圣杰质疑,多年来永和号竟然“逃得出”古迹办法眼,会否与它正正位于市建局重建范围内有关;他甚至曾向历史学家、前古咨会委员高添强查询,他同样对永和号未获任何评级感到讶异。
12月8日的古咨会会议,同为第一代唐楼的阁麟街砖墙遗迹,不获评级,即使建筑更为完整,徐圣杰同样不感乐观,认为即使将永和号送去评级,也可能被古迹办及古咨会以各种原因拒绝,“暂时我想将报告公开,要让更多市民知道唐楼历史,凝聚保育民意。”
他觉得政府偏好特定的历史建筑,往往因为旧唐楼外貌不够美观,貌似没有历史份量,加上私人业权,而轻轻放过保育旧唐楼。“但是,唐楼也是百多年来,聚集了本地人生活的种种痕迹及见证的地方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