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看病难】轮候社署服务需时10月 街坊自发义务陪诊
人老了、没能力照顾自己,就得住进院舍。若然还在社区的长者,生活又如何?需要覆诊却不知道该拿哪封信 ,又听不清楚医生急速的说话,社署的陪诊服务还要等上10个月。在家闲着,走到街上只有商场、住宅,生活就是等待时间慢慢流逝。这几年,有邻舍中心训练了一班街坊义工提供陪诊服务,助长者摆脱等待的命运,义工同时成为桥梁,提供活动资讯鼓励长者回到社区。
80多岁的张伯住在油塘,是位患有糖尿病的独居长者,每两、三个月便要到相隔两个港铁站的观塘覆诊。从前,他还会独个前往,惟近两年记性开始转差,常常忘东忘西,油塘长者邻舍中心遂安排义工伴他覆诊——至少知道怎样拿药、怎样回家。职员黄姑娘说:“有人陪他较好,医生说话很快,他可能听不明白。”
覆诊当日来到中心,义工马太忙着翻找文件袋,因为张伯忘了把覆诊文件放在哪里。马太是附近的街坊,在中心做了陪诊义工两年,“有空便帮帮忙,自己也会变成这个年纪。”检查好文件后,她带张伯到中心对面乘小巴,原来张伯并不知道这条路线,以往覆诊只知乘港铁或巴士,再走上十分钟到健康中心。
非紧急救护车接送 往往迟到逾半小时
到了健康中心,马太先去登记、拿见医生的筹,然后带张伯到自助取筹机拿见护士的筹,“如果他自己一个来,就不懂得先见护士,现在还在呆等。”若是受助人行动不便,这样来回登记处、护士房、医生房、药剂处几次更是艰难。而且张伯不太认得诊所的环境,马太两次带他到洗手间,两次他也走过了头,若要自行找护士房、医生房等,想必问题多多。
若是轮椅人士,覆诊加倍困难——另一位长者郭伯同样患有糖尿病,加上眼疾等疾病,数星期使要覆诊一次,每次都要等候非紧急救护车。惟救护车经常迟到半小时至一小时,上车后还有机会绕到其他屋苑接载别的长者,抵达目的地时,往往迟到半个小时以上。回程也要等,过了吃饭的时间,血糖又变得不稳。
有时早上覆诊,因为病人较多需时更久,他会选择艰难地撑着拐杖,在义工的陪伴下乘小巴到医院。
近4,000人轮候社署服务 社区填补缺口
现时正轮候社署“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及“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的人数逾4,000,平均需时10个月,于是不少中心开展陪诊计划填补缺口,邻舍中心正是其一。中心主任胡姑娘说:“长者常说没人陪他覆诊,家人又没空,向政府申请却要排好几年。”马太也说:“社署好像长期缺人,我们想帮长者,又怕帮了社署便会不做。”
陪诊的重要性,或者还在于向长者提供与人接触的机会。当日,马太便借机向张伯介绍中心的活动,鼓励他回到社区。现时全港有逾10万名独居长者,他们许多也像张伯一样,每天就是看电视。覆诊当日,医院挤满了人,二人只能分开等待,于是张伯便打起瞌睡,就像在家闲着。平日除了偶尔跟朋友喝茶,他说甚少出外走走,“都是住宅,没东西可逛。”
推介中心活动 鼓励长者回到人群
每次陪诊,马太也会向对方推介中心举办的活动,“中心有卡拉OK啊,不唱也去听听歌吧,好听便拍手,不好听便走,没所谓的。”这是当日她说得最多次的话,“就算不听歌,走出房间,中心也有其他活动。”
“有时会在中心碰回他们,和其他长者一起,有些还是同乡,在用乡下话聊天。”马太笑着说。张伯当天听着马太说剪纸、圣诞、卡拉OK,点了点头,或者已记在心上。
在香港,晚年的生活或者就是无止境的等待,今年有机构和创业者在社创基金的资助下,设立网上陪诊配对平台,只因在政府服务网外的长者,已多得足以成为市场。社区设施无法满足,却没有服务可替代。机构服务和邻里以外,政府会否可以负起原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