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湾冯伯】88岁流动裁缝疫市改衫户户送 但求有人记住好手艺
新冠肺炎肆虐下的4月,部分市民因应疫情转为在家工作,街上更形冷清。惟88岁老裁缝冯荣欣(冯伯)依旧拉着手推车,站在柴湾旧屋邨簷蓬下避雨,等待生意。
15蚊换一条拉链,跟工料、手工、车资,甚至与口罩成本相比,收支不成正比。耄耋之年的冯伯却乐此不疲,他笑言自己对钱毫无感情,多年来所赚到的都交到太太手上,“最紧要系自己功夫做到出嚟,临尾得到好归宿,瞻仰遗容都有人记得自己做嘅嘢”。
摄影:欧嘉乐
柴湾街坊对冯伯并不陌生,多年来他总是拉着手推车在渔湾邨出没,“15元改衫”、“精工裤练”──满车亲笔挥毫的广告轻易成为这位老裁缝标记。冯伯师出本地“洋服大王”著名裁缝、张国荣家父张活海,当年做西装的手艺,如今投放在旧屋邨里,为街坊廉价改衣、换裤链。
街坊拿来旧布袋换拉链,冯伯仅收15元。这个价钱是别人拉链的成本价,半送半卖可说倒贴手工费,他却隔着口罩笑言“没所谓”,反正多年来家中积存了不少拉链、布头。冯伯自比甩绳马骝,密密做不为钱,工作是为了解闷,“三几日冇嘢做,就觉得好闷,喺屋企冇嘢做,会拎自己啲衫出嚟改”。
半天仅1宗生意 为熟客疫市“出城”铜锣湾交收
冯伯人气虽然多年不减,但疫情来势汹汹,街上人流疏落,老人家站在街头大半天才有1宗生意,他近日亦已减少远行,除放弃到小西湾喝早茶的习惯外,亦多与客人相约在柴湾交收,疫情令到他的生活圈子缩窄至柴湾区内。
然而,为了熟客,冯伯还是愿意“出城”。每当接到铜锣湾老顾客的订单,他定必化身“户户送”,以长者八达通乘车亲赴铜锣湾交收。他说,“(客人)旧时帮衬开,一定唔托手踭,呢个系我作风”。毕竟,价廉兼服务好,是这名“小贩”裁缝的生意宗旨。
日占时当小贩养家 2个妹妹病殁尸弃后巷
冯伯不是退休后才当小贩,早于70多年前,香港时值日治时期,十余岁的小伙子也是街头小贩,当时从糖、甘蔗、面豉到咸鱼,他统统卖过,“讲起𠮶时就惨,唔死算好,我就系日治时代饿唔死嘅人”。冯伯是长子,当小贩赚来的钱虽能让弟妹果腹,却不能治病,7名兄弟姊妹中,有2名妹妹病殁。“𠮶时冇医药,2个妹死咗,掉去后巷就算,几惨”,冯伯挨过饥饿与疾病,说起往事尽是唏嘘。
初见洋服大王获招揽:嚟呢度做好唔好呀?
幸存的年轻小贩之所以学得裁缝手艺,都拜本地著名裁缝、张国荣爸爸张活海所赐。冯伯战后转行卖西装,某次送货遇上张活海,当时对方已是城中知名裁缝,屡为荷里活明星订造衣服,名裁缝初见小伙子,劈头便问:“细路,加咗人工未呀?嚟呢度做好唔好呀?”
当年本地洋服业兴旺,尤其战后亚太局势紧张,不少美军军舰越洋来泊于远东小城香港。冯伯犹记得当年满街是美国水手,几乎每人上岸都会做一套西装,他与多名同姓兄弟先后成为张活海的员工,他一边替裁缝师傅吹衫、烫绒 ,一边向其偷师,逐渐学成一门手艺。未几,他更获老板赏识,从跑腿变成工场裁缝师傅。
与太太布海里相濡以沫
冯伯谦称当年20多岁仍一事无成,当上裁缝全为了学一门手艺。古人说三十而立,他31岁在中环自立小工场,勤接裁缝工件,又娶了妻成家。夫妻互相扶持,至冯太身怀六甲,亦夜夜陪他赶工:冯太拿利器拆掉线头,冯伯则把布料放进衣车,在布海里相濡以沫。就这样,两口子孜孜不息,养活膝下3名儿子。
然而,随本地洋布业渐走下坡,冯伯为糊口曾一度转行,裁缝顿成副业。他曾到柴湾洗衣房当公务员,替医护人员烫洗制服,又曾驾着16座小巴,载着客人飞驰柴湾、西湾河街头,剪刀、线头都留在家中阳台,手艺只待接到改衣订单才显露出来。
一艺精:一生只精于一种手艺
少年眨眼白了头,年轻的冯荣欣变成冯伯,拿着退休金与朋友开了间裁缝小店,手艺再次成为他生活重心。再后来小店结业,他回复自由身,却没有因此放下心头好,将家中阳台变成工场,白发斑驳的他熟练地踏着古董衣车,一如卡片上的店名“一艺精”,一生人只精于一种手艺。88岁的他偶尔会惊叹自己的长寿与名气,“好感恩,点解咁长命呢?仲要周围都咁出名。人又唔系叻呀,不过个人有毅力”。
疫情横行,生意是好是坏?冯伯笑言自己对钱没有概念,多年来他所赚的都交到冯太手上,“赚到钱就交畀老婆,𠱁太太开心”。不过,冯伯早前忽然获儿子大赞手艺,“‘阿爸你𠵱家好评如潮’,哈哈哈哈”。原来冯伯没有智能电话,不知自己是“网络红人”,而早前有客人在社交专页群组赞扬其手艺佳,儿子遂把转告消息,令冯伯大感惊喜。
“我对钱唔着重,最紧要系自己工夫做到出嚟。临尾得到好归宿,为瞻仰遗容铺路,有人记得自己做嘅嘢”。在千帆过尽之年,冯伯说希望将来写一本“创业血泪史”,谈谈自己流动裁缝之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