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办活动齐煮食 宣扬“共居”理念:个人空间和共享生活兼备
在租金高昂的今天,㓥房似乎成为了想自住的年轻人仅有的选择,租了个房间,关上门大家便各不相干。然而我们得到的,能否不止于一间房?
咸鱼的香气在西营盘一个天台飘散,有人在炒咸鱼豆角,另一人在旁边负责加水;有人翻了一下酿着芝士和咸鱼的豆腐,另一人接过夹子,纯熟地示范煎豆腐的技巧。上周日一班参加“共居”组织大桐共宅“西营盘咸鱼栏 X ‘骑呢’Fusion菜”活动的人,在导赏下看过西环,再一起买菜煮饭,体验共居的理念及可能。
大桐共宅将会在西环一个唐楼单位开展首个“共居”实验——现正招募3至4名乐意试验的住客。 目前单位在装修,届时会分长、短租,以年或季度计算。大桐共宅会先为有意入住者配对——先自己见一次,按喜好、性格配对,再让他们之间见面,确定没问题就能以每人5,000元的月租,开展共居生活。
今次的活动,是在计划正式开始前,让街坊及公众先体会共居的理念。“共居”是兼备个人空间和共享生活的居住模式,各人有自己的房间,并共同规划和使用公共空间,如家具怎样放,也会定期聚会。美国、东京、台湾也有类似的住所,多会事先为有意居住者配对,减少冲突机会,业主也能因而避免租客不和引致的问题,如破坏设施、租客流失等。
共居:兼具私人与共享生活
当天有十多个参加者,有些是西环街坊,带着家人来参加,也有来自外区的人。一说到要分组,一家人马上聚到一块,却被主办方分开——“要把你家庭的味道带给其他人嘛。”大桐共宅创办人Laly和协办活动的城西关注组张启昕(KY)说。“共居”的精神,就是和不同人一同生活、交流。
“众筹”日常开支减经济压力
当天大伙先走到横街里的咸鱼舖,KY拿出一些旧照片介绍历史时,店主马上掏出自己年轻时在天台晒咸鱼的照片,参加者纷纷探头。走到另一间咸鱼店,店舖兼卖菜脯,有参加者“密密斟”,决定支持小店,上前光顾。买菜费用是共同支付的,KY笑称:“我们要众筹买条葱!”透过分担日常开支,共住的人可以减轻经济压力。
在往正街西营盘街市的斜路上,KY带大伙走出马路,大家纷纷犹豫起来,KY说:“地道的街坊就是这样走的。”接下来大家就像街坊一样钻进街市,再在黄昏里踱步“回家”,走上某幢唐楼的天台,在西环的海景前开始煮食。
相信将来这会是共居实现后的一道景色——Laly说:“共住以外,大家也会共用公共空间,如在这个天台一起煮食、看live show、聚会。”参加者苏小姐说:“好像住宿舍,会在common area一起煮饭。”
在煮食中交流 “家的归属感来自关系”
这天的参加者就像宿舍的室友,一同在天台上煮东西、分享食物。过程中,参加者从站在一边不知如何帮忙,到慢慢找到了彼此间的位置,你切豆腐我张罗油盐,分工合作。在做煎酿豆腐时,更有参加者即场示范豆腐要刮多深;另一边厢有人煎菜脯奄列,蛋浆开始起泡,她手忙脚乱地用镬铲轻压又举起,与旁边的组员相视而笑。
“哪怕我和你上一秒不认识,一起煮完饭后,我们已经有很多交流。”Laly说。大桐共宅的脸书上写道:“家的归属感来自关系。”Laly因而办了这次活动。“很多时我们约朋友联络感情正是一起去吃饭,这次一起煮一起聊天,让他们有时间去接触。”
参加者苏小姐说,发现了有些组员是厨艺高手,也认识到新朋友,“有个人是做声音艺术的,蛮特别,认识了多样东西。”一起煮东西之后,大家的距离也拉近了。苏小姐和组员煮了道没有咸鱼味的咸鱼豆角,有人开玩笑说:“就是让不喜欢咸鱼味的人也可以吃。”惹来一阵笑声。
由内到外的连结 从共宅到与街坊交流
有了交流,共住者之间更能一起探索社区。“回家后可能会分享自己去了哪间咖啡店,大家便能迅速融入社区。”KY说。在建立内在连结以外,Laly希望共住的人能将力量扩展至周边,把兴趣发展成才能,办工作坊与街坊交流。“假设我厨艺很好,我可以办大食会请街坊来,或分享煮食心得,街坊若有兴趣,更可以教他们煮。”她说。“租户与街坊双方的才能和兴趣可以互相配搭,街坊亦教懂我们很多东西。”由此,单位内外的关系都得以重新连结。
KY也认为,“共宅不只是在说居住在哪个房间,周边的环境也很有关系,很多时我们都会去区里买菜、和街坊聊天。”而共居中的“分享”,KY认为正是社区的要素——“大家都不会自己顾自己。”
活动当天所用的天台,正是日后共居单位在客厅以外的公共空间。单位目前在装修,预计有三至四间房。以后共住的人可以像这天一样,在天台一起煮食,享受共住的乐趣。在共宅中,房子不再被围板㓥开,人和人之间也不再各自为政,要住得快乐,最重要的或者就是抱着分享的心,一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