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历史】70年代楼盘广告画 建筑师半天手绘黄埔花园邮轮

撰文: 李慧筠
出版:更新:

一幅幅楼盘广告,一张张过度后制的楼宇照片,看腻了吗?在电脑尚未普及的1970至80年代,建筑师在16小时内,手执一支画笔,把建筑师楼的设计化为纸上颜料,甫风干就用作项目介绍,或印为售楼书封面派发。76岁的退休建筑师黄宣国擅长以水彩手绘建筑物,经他手绘画的建筑物多不胜数,当中尤以黄埔花园邮轮、太古广场、恒生银行总部等为人熟悉。

黄宣国把往事种种细节记得清楚,手绘建筑就是他的人生。(李慧筠摄)

16小时不吃不喝 通宵达旦

打开黄宣国的作品集,不乏香港人可轻易认出的地标,像太古广场、恒生银行总部,均由黄老师亲手绘画。问及得意之作,他一言不发翻开作品集第一页,一望竟是黄埔花园邮轮。手绘建筑并非易事,建筑师的巧手使楼宇伫立图中,追求写实,也追求描绘空间的光影与质感。这位老师傅说道:“画像似相片一般,就失去艺术性,有时要画意境。”

酝酿一张画作的时限只有16小时,黄宣国忆述当年在公司等至黄昏,始收到设计大纲,展开他们的无间工作。凭着楼宇平面图及层数、面积等资料或模型,建筑师把设计概念化为立体建筑物,涂上水彩或喷画,工作至通宵达旦,直至翌日清晨赶起作品见客。他笑说:“不吃不喝,从5点半到九点半OT(超时工作),第二朝齐齐去饮早茶!”

黄宣国有份参与黄埔花园邮轮项目的插画设计。(1989年,黄宣国画)(受访者提供)
图为南区某私人洋房。(喷画、水彩,1994年,黄宣国画)(受访者提供)

手执两幅水彩画到香港 磨练后成大行御用绘图师

当年他就读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素描、画山水锻炼有功,毕业后跑遍广州、成都打工。“这张是水彩,融合了国画。后来我去香港揾食,只带两幅水彩画见工。读建筑的同乡好友比我还画得好,觉得我未够班,甚至想把画作撕烂。”黄宣国23岁时画的两幅成都金华河畔水彩作品,直至画中民居被拆,才因怀旧而获注目。

1980年初到埗香港,他被视为“大陆仔”,只能由2000元一幅画做起。后来,他锲而不舍绘画记忆中的各大建筑,终于慢慢为人赏识,辗转加入大行王欧阳建筑师行,成为该公司建筑效果图的“御用绘图师”。“90年代,一张A4大小绘图价值4千元,一张A0大小绘图更值5万元。”黄宣国说。

黄宣国画作多不胜数,要求甚高的他却甩甩手道:“只有3百几张可以见人。”(李慧筠摄)
图为成都金华河畔。(水彩,1963年,黄宣国画)(受访者提供)

电脑无法取代 盼后人勿忘手绘质感

年代更替,黄宣国已经退休,手绘的建筑设计图亦逐渐被实境相片、电脑制图取代。他淡然说道:“时代进步,唔到你唔忿气。”但今天部分建筑配图,转以电脑模仿手绘风格,由此可证,人性化的手绘仍然优胜机器。

黄宣国看似看透世事,访问后,他却把由自己心血结晶结集而成的光碟,珍而重之地交到记者手上,嘱咐把之推广,祈盼有志建筑的学生,不要忘记绘画和书法练习的重要。

图为粉岭私人屋苑碧湖花园。(彩铅,1990年,黄宣国画)(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