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署前高级建筑师冯永基 新书论尽香港建筑百态
香港除了有不少星级建筑大师的作品外,近年出自政府建筑署的公共建筑亦愈见出色。分别在私人机构和政府建筑署工作超过三十年的前建筑署高级建筑师冯永基(Raymond),最近推出的著作《谁把烂泥扶上壁》,把鲜为人知的经历和建筑故事和盘托出,如中央图书馆最终如何因政治考虑、而非建筑设计考虑由政客决定设计方案、港英政府和香港政府如何令殖民建筑消失、机场禁区中的禁区等等,当中也收录了他对于西九、东九、城市规划等的建议和想法。全书用字生动浅白,是云云建筑书当中难得的入屋之作,刺激有趣。
故事由儿时讲起。Raymond家境清贫,父亲早逝,自小就打工赚钱。中学后,考上浸会新闻系,但自觉志不在此,于是储了几千元,便胆粗粗只身到美国求学,最后辗转进入建筑系。
毕业后回港,先后于本地知名建筑师何弢、王董的建筑师楼工作,随后加入政府建筑署直到退休。身边人曾笑他年轻时曾参与学运,理应不喜欢在最多繁文缛节的政府工作,但Raymond自有其拆招之道──无论是市民、议员、区议员、港督、特首,他都不厌其烦地跟他们接触,分享他对于建筑设计的想法,“当然不是给对方着数那种游说,而是真诚地向对方解释设计的原意。”甚至接获投诉时,也主动回电解释一番。“很多人认为政府行政僵化、常规化,但我深信可以创造一个实现‘好建筑’(good architecture)的环境,建筑署的自由度甚至比私人机构更大,那些繁琐的文件就别那么认真对待,总之全部填好就是了!”
贝聿铭的启发
这股热情和冲劲,源于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启发。Raymond坦言,最初选读建筑,除了因为喜欢画画,也出于实际考虑,认为这是比较有保障的专业学科。直至1991年有机会到外国深造,他二话不说决定要到其儿时偶像──贝聿铭位于美国的公司,此行也意想不到地由“追星”变成契机。“当时有人说‘贝聿铭唔hit啦,去Foster(英国建筑大师Norman Foster)吧!’,但我坚持要去见见贝氏。”当年已七十多岁的贝氏,不似其他“神台级”建筑师退居幕后,相反仍然事事亲力亲为,着紧非常,经常在模型房间走来走去,“我当时心想,那个年纪的我应正值当打之年,何以我却没有这投入感呢?这一趟行程,令我明白到建筑不只是建筑物,而是内藏很多智慧和处世技巧。”
最“难过”的禁区
在建筑署工作期间,Raymond曾负责过不少项目,包括临时西九海滨长廊、尖沙咀海滨、大会堂底座及纪念公园等。当中最难做的,要数一般人都没有机会进内、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机场“香港特区政府贵宾室”。这用以接待国家元首、政要等的房间,由Raymond操刀的设计,要经过礼宾处、行政署、工务部门、机埸统筹财师、财政司司长布、政务司司长等关卡,每一关都很难过,最大原因是先入为主的不信任:“当时政府建筑师被人视为不够级数,但政府又不能随便钦点其他人去设计。”他回忆指自己当时是带着辞职信去完成这项目的,如通过不了便辞职。他又指,英殖时期的殖民政府层级不及现在般多,当时还可一行人,包括官员跟建筑师一起去见卫奕信、霍德、麦高乐等高官,现在却会隔一层,亲切感是少了。
全球化下 全球年轻人难向上流
2008年退休后,Raymond转为投身建筑教育工作,因而接触不少年轻人,对于社会上的世代之争,以及年轻人欠缺上流机会等等问题,Raymond认为万恶之源是电脑。“年轻人难以向上流是全世界都面对的结构性问题,自从有了电脑,科技的发达导致很多中、底层的职位,以及行业逐渐消失,如会计、打字、秘书、中介、售楼等等,变相令有能力的人独占鳌头,没有能力的就连生存都难,趋向两极化,正如从前建筑师很难才可接到外国的项目,现在只要一通电话、一个电邮便成,令有名的建筑师得到来自全球的项目。”
虽然已退下火线,但Raymond对于香港仍然有火,他认为现时香港建筑之中,“生”(出生)的医院、“死”的火葬场和灵灰安置所都不失礼,唯独在由老到安息前的地方,即安老院和殡仪馆,仍是惨不忍睹,这也是近十年建设署投放大量心力于“死人建筑”的原因:“有生之年一定要做好‘死人屋’,让人有尊严地离开世界。”
《谁把烂泥扶上壁 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筑故事》
作者:冯永基
出版: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