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历史】售楼书设计40年变迁 从务实朴素变成庸俗离地
因为一个陌生人的讯息,城市及建筑研究者何尚衡独个儿走到太古,脚旁是一个红色大行李箱,装着一堆别人弃之可惜的旧书。联络他的是某建筑师楼职员,说公司想丢弃数千本70年代至千禧年的旧售楼书。这些无用之物,藏着楼宇设计的变迁,像以往的selling point是田园气息和温馨社区,后来卖点已变成帝王级的海景享受。何尚衡有如“执到宝”,在Facebook呼吁救书。结果一呼二十应,朋友、朋友的朋友,纷纷赶到甲级写字楼,搬走数千本旧售楼书。
星期五晚上,人群在写字楼下酒吧畅饮,安静的办公室却聚满义工,当中有何不认识的建筑系、历史系学生。数千本的售楼书,以不同地区整齐分类,众人把书塞进红白蓝胶袋,一袋接一袋托上楼梯、拉进电梯,拖拉到停车场,等候客货车接去何朋友的工作室。
“新城市广场㖞!”“屯门市广场初期欧式设计,有喷水池。这张画很细致。”“香港仔中心还是那样子。”“各位观众,猜猜这是什么?”何尚衡在窄小的工作室张开两臂,打开2011年落成的元朗尚城住客会所Club CASA售楼书,第一页的立体折纸弹出,几只小仙子透出奇异的金光,使原本各自看书的义工哗声四起,不时大笑。
相比今天花样八出的“售楼书”,以前的售楼书大多手绘出楼宇外貌、室内设计,书身较薄,三四页只描述周围社区环境、楼宇平面图、用料和地图,有些大字挥毫写上气魄诗句,怪不得有义工说:“我觉得以前售楼书颇有诗意。”没有太多详细条例及数据,像一本家居插画册,义工们反倒耐心逐页细看。
售楼书或者不能谓为“书”,薄薄几页却蕴藏社会价值。
售楼书都有Fans:“看到以前的生活和楼宇设计”
“看旧售楼书可以看到人以前的生活和楼宇设计。”戴着一副厚镜片的麦乔恩在历史悠久的王欧阳建筑师行工作约14年,是今次行动的关键人物。
建筑师楼会收集售楼书作设计参考用,8月底,他们决定丢弃部分旧售楼书,遂请麦乔恩处理。“与其丢弃,不如请人接收,开放给公众。”他联络“香港购物商场的历史与论述”Facebook专页作者何尚衡,询问如何接触中大建筑系图书馆,最后却被中大拒绝。
于是,麦乔恩问何尚衡要搬走售楼书吗?何尚衡一直研究建筑及楼宇平面图,想也没想就说好,翌日拖着红色大行李箱独力挑选较珍贵的售楼书,在中秋节前搬走。后他在Facebook撰写感受,有人提议他先把所有资料一并搬走;过程为时短短几日,朋友纷纷响应。
把售楼书转移到工作室、迷你仓和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CACHe),何尚衡总算放下心头大石。但义工工作仍未结束:正就读园境建筑的Crystal会协助扫瞄部分售楼书,何尚衡则要继续联络愿意为售楼书作存库并公开的机构,希望可让公众阅览旧售楼书,并借此办社区导赏团。
旧式售楼书卖点:田园气息、温馨社区
拯救售楼书在怀旧之外有更远的目光,何尚衡行动的初衷很简单:“在旧售楼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40年前的香港楼宇,透过人们对一幢楼宇的推广,理解社会变迁,以及反思自己对于‘住’的想法。”
执书过程中,义工们发现不少有趣之处。例如海岸线的变迁,深水埗顺景大厦售楼书中,渡船街以外已经是海,呈现填海前的状态。例如旧楼盘强调邻近戏院与酒楼,反映以往娱乐方式。又如旧楼盘卖田园气息、互联网始盛行的科幻,后来则是帝王级的海景享受。
任职建筑师的义工Carla指旧售楼书由人手彩绘,难免在比例上夸饰,骗取空间感,不过现在售楼书也会后制楼宇照片,手法大同小异。现今售楼书要包含法例限制要提供的资料,遂变得厚重,如因应“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而提供露台、工作平台等楼面面积。相比之下,或许以前的售楼书还显得更真切,充满设计师对居所的想像。何尚衡说:“现今售楼书更像是因应条例要求而做,保障自己,缺少发展商和设计师的想法。”
旧屋“四正” 新楼门多难放家具
有屋住已经很好,还谈理想?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人的居所会塑造生活,居所不只是一个吃喝拉睡的空间。麦乔恩说:“香港人住屋要求更高了,想要更好的装修、用料,但居住环境在其他方面却变差。这些追求,可能是错误的。”
发展商近年以露台、玻璃幕墙赚取建筑面积,这些设备却不一定是用家所需。“发展商建造发水发得劲的玻璃幕墙,却没有为用家考虑过维修、清洁的复杂问题。”麦乔恩续道,用家可能注重大楼的外表装潢、会所,却不会留意大厦走廊不断缩水,为发展商扩大单位内可卖出的面积。“我并不会说旧一定好。但旧楼间隔较‘四正’,新楼的门却愈来愈多,难以找一幅墙身放置家具。”用家于是必须客厅在左、饭厅在右,一切听命于死板设计。
政府与发展商起楼设计管理先行 蜗牛硬食?
比起私人楼宇,两人说起旧时公共屋邨更为起劲。麦乔恩曾住在1970年代落成的葵涌祖尧邨,采光和通风都比私楼优胜,每层都有足够公共空间供小孩玩乐,每幢设计都具不同玩味,甚至曾经夺奖,他感叹现时屋邨质素不如以往:“现在公屋设计更像一场填色游戏,建屋者以预制组件加快效率,沙头角和沙田单位划一标准。”旁边的何尚衡也同意:“这令我们失去对楼宇设计的想像。建屋者真正考虑的并非用家,而是如何方便管理和日后维修。用家无从选择,建屋者给你什么,你就接受。”
那何尚衡向往什么居所?他明快答道:唐楼。唐楼虽残旧,却紧密扣连街道生活,他对不少楼盘与社区生活完全切割存有疑问:“1980年代前许多楼盘为单幢式,现在楼盘的住宅楼下都是大商场,我们可否决定自己回家路上经过的东西? 我们可否不要会所呢?”
旧售楼书时以安居乐业、邻里和实用为卖点,楼盘电视广告中不难见父母子女齐聚家中。现时新楼盘却着重豪华装修、高贵气派,与“居住”二字渐行渐远。像大围“名城”第二期以“一脉相连九龙塘”作卖点,被大围居民视为笑柄。也有不少气派“豪宅”中英名字大异其趣,如“擎天半岛”的英文名字“Sorrento”为意大利一南边小镇,与本身名字并无关联;部分新楼盘英文名字亦惯用“The”,以表示自己独一无二。
麦乔恩续道:“理想居所有众多面向,现在似乎倾向于追求外表豪华,老实说,这些东西是次要的。”
【同场加映】重温80年代的楼盘广告,可以见到当年的讯息明确:交通方便、设施齐全、实用率高,而且整体给予观众香港殷殷向荣、市民安居乐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