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贡百年教堂荒废被霸占 天主教徒倡保育重塑“朝圣之路”深度游

撰文: 徐嘉莼
出版:更新:

走入西贡郊区,阮志伟取出钥匙打开黄毛应玫瑰小堂的侧门,尘封已久的气味扑面而来。内里一切摆设没有太大改动,还是那木造的横梁,旧式铝制窗户,长木椅,祭坛中央的十字架和圣经。
但走出小堂外,前方空地不知从何时起变了停车场,还搭了临时帐篷。小堂正门更被豪宅村屋愈建愈高的围墙完全堵住,人多时入内难度极高,于是那道铁闸门深锁,阳光透不进来。“以为冇人用就霸下霸下,再入唔到来。”阮志伟概叹。
这座1923年或以前已存在的二级历史建筑物,曾经是神父为西贡村民主持周日弥撒的场所,亦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立的基地,但近十多年只是偶然用作童军训练场所。于是,这个地方就这样静止在某个时空,这段历史就这样遗忘在山边村落里。
西贡有多个小堂正面对与黄毛应玫瑰小堂同样的命运,阮志伟所属保育团体计划将小堂维修及活化,“因为资源有朝一日可能被地产霸权垄断,变成另一个地产项目。”
摄影:黄伟民

打开小堂侧门,因为长期没有人使用,尘封已久的气味扑面而来。小堂内一切完好,仍有电灯和冷气,不过仍然十分酷热。

黄毛应位于西贡大网仔附近,可透过车路到达,然而这条小村隐藏于密林山荫中,一般人不会刻意到访。村内原居民早已搬离,村屋变成一座座豪宅。但那里仍有一座锌铁盖顶小屋,外墙斑驳脱落,看起来与一般村屋无异,走近一点,才看到屋顶上的圣母像,原来这座是天主教小堂,名为黄毛应玫瑰小堂。小堂获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物,1923年重建后,模样保留至今。

阮志伟近来一有空档便来到小堂“执头执尾”,看看哪里需要维修及跟进。他是中大历史哲学博士,多年来研究本港乡村历史。十年前,他受洗成为天主教徒,研究兴趣因此多了宗教元素。去年他又义务加入天主教区属下的“古道行”历史研究小组,致力填补天主教在西贡区的历史空白。本来有全职工作的他,要不时游走西贡各村落纪录口述历史,或到档案处翻查文献,早已分身不暇,但他因为不放心,还化身成“管理员”,看守西贡各处小堂。

阮志伟多年来研究香港村落历史,内容涉足边境村落及客家群体,喜欢入村观察多于看文献。

二级历史建筑物 曾是抗日基地

这天,他坐在小堂里祈祷用的长木椅上,分享黄毛应玫瑰小堂及西贡天主教传教故事。

他说,小堂1923年重建,但早在1880年已存在,1941年东江纵队借用小堂,宣布成立港九独立大队,又在小堂驻扎游击队,收集情报,招募村民加入,抗击日军。后来大队转到1867年建成、位于西贡赤径的圣家小堂成立总部,专门出海营救文化界人士,玫瑰小堂才不再是抗日基地。

“古道行”的团队曾访问过黄毛应的老村民,有人说当年日军曾捉拿一批参加游击队的村民到小堂审问,并予以火刑。“访问嘅村民曾经目击过程,见到其中一位村民被吊起,畀火烧,𠮶个人皮肤都烂晒,返到屋企冇耐就死咗,另一位就重伤。但佢哋仍然无供出东江纵队成员,结果牺牲。”阮志伟说。

小堂位于黄毛应内,位置偏僻,单从外型看,一时间难以分辨这是一座天主教小堂。

昔日天主教场所 今日荒废被霸占

提及黄毛应,不少行山爱好者或历史研究者都略知其抗日角色,但鲜有人知道天主教发展的过去。

翻查1939年的《公教报》报道,玫瑰小堂在当年5月29日举行落成典礼,有教友租小轮前往,后因台风而停驶;又有三百多名新界教友由清晨起,冒雨徒步数里入村出席典礼,而恩主教则负责主持弥撒。

目前小堂后方相连两层高的房间,地下是厨房,楼上是杂物房,以前是神父休息的地方。阮志伟表示,神父不会定期每周日在小堂主持弥撒,可能每月主持一次,每次会提前到达,在小堂内、或在村民家中休息睡觉,翌日早上再举行弥撒。直至70、80年代,村民渐渐搬走,小堂失去宗教作用,为免浪费空间,教区将小堂交予黄大仙童军117队作训练中心近二十年,直至近日才正式交还。

小堂后方相连的阁楼现为杂物房,但昔日是神父休息安睡的寝室。

小堂渐渐荒废,有何下场?对内,黄毛应小堂的木制横梁需要更换,墙身渗漏,大规模维修动辄过百万;对外,小堂正门外空地及楼梯被豪宅村屋新建的高墙围堵,致大闸长期深锁,只能经侧门进入。但侧门前变成了停车场,有人加建了临时帐篷,有人曾放置一堆建筑废料在门口。阮志伟轻叹:“以为冇人用就用、就起嘢,起咗先,冇人知冇人阻都算,霸咗先。”这亦是他百忙中仍要充当管理员,加强检查的原因。

从高空角度可见,小堂(啡色锌铁盖顶)外围已被新式豪宅村屋包围。

19世纪走入西贡传教 小堂古迹处处

“新界区好多小堂,神父走咗之后就丢空,如果唔利用就会被人侵占,同埋日久失修。 好可惜!曾经咁重要嘅圣宝,就咁埋没咗。”

除了黄毛应玫瑰小堂,西贡区还有很多具有历史的小堂目前空置或失修,“古道行”团队走遍山头,找出其中十间,分别位于深涌、白沙澳、蛋家湾、赤径、大浪、西湾、浪茹、粮船湾、北潭涌及黄毛应。

自1850年代,已有一批西方传教士行山进入西贡,当中特别多意大利籍神父。多年有神父服务西贡被人杀害,原因不明,而这些过去在教区中亦难以翻查。

阮志伟指出,自1850年代,已有一批西方传教士行山进入西贡,到不同乡村传教。选择西贡,除了因为其地理位置,方便经大鹏湾进入中国内陆(昔日的宝安县),亦因为西贡多散村及客家群体,需要协助他们对抗当时大族控制。“西贡首先系一个落脚点,又有细村落,未接触过信仰、西方宗教,所以作为根据地,扩散出去。”神父除了传教,亦会协助村民解决生活疑难,当村民开始信奉天主教后,便会捐钱、建屋,作为圣堂,故此西贡遍布小堂建筑。

但他说,天主教在西贡传教的这段历史,连一些资深教友亦不知悉。“我有行开山,西贡主要路径都行过晒,呢啲村以前都去过,但你𠮶时根本唔知有间小堂喺度,见到都唔知、唔留意,连天主教定基督教都分唔到。咦,但望真啲,入边每间小堂都有故事。”

“古道行”团队属天主教区下一个工作小组,主席是蔡惠民神父。网站上列出西贡其中十间具历史性的小堂。(“古道行”网站图片) 

西贡十间天主教小堂,大部分失修或空置,有部分已有用途:
建于1867年的大浪圣母无原罪小堂(三级历史建筑)
建于1867年的赤径圣家小堂(二级历史建筑)
建于1873年的蛋家湾圣伯多禄小堂
建于1879年的深涌三王来朝小堂
建于1880年的白沙澳圣母无玷之心小堂(三级历史建筑)
建于1990年的北潭涌圣母七苦小堂
建于1910年的粮船湾龙船湾天主堂
建于1918年的浪茄圣母圣诞小堂(现为基督教互爱中心,作福音戒毒用途)
建于1923年的黄毛应玫瑰小堂(二级历史建筑)
建于1953年的西湾海星弥撒中心

见证香港发展 倡保育予教友非教友使用

撇除部分已有其他教会团体接管的小堂外,“古道行”团队计划将这些小堂复修及活化,包括向政府申请历史评级,及申请基金维修。“我哋有啲旧嘅野,唔系由佢荒废喺度,有好多资源可以好好利用。做咩社会目的都好过荒废,因为有朝一日可能被地产霸权垄断,变成另一个地产项目。”

他们打算将大浪、赤径、西湾、深涌四间小堂,规划成一条“朝圣之路”。同时,他们又计划将黄毛应小堂发展成历史馆,举行活动,展示天主教、黄毛应及东江纵队的历史。“宗教团体可以用来做弥撒、灵修,非教友都可以来听音乐、祈祷、默想,都好有意义。”

阮志伟强调,他们的目的并非要保护天主教财产,而是因为这是香港发展的一部分,有需要向大众传达保育讯息。“既然呢度已经冇弥撒,唔会回归返以往只系做乡村宗教场所,咁目标应该宏大啲,推广畀普罗市民,利用公共资源、天主赋予嘅财产,好好发挥功用。”

被问到小堂保育与香港人的关系,阮志伟说,与信教无关,但小堂见证了香港发展的一部分,应让所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