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十二夜·上】前渔护员工见尽官僚冷漠 私下热血为动物寻家
阳光满面、领着小狗散步的Jane,现职宠物保母;她对上一份工作,是渔护署动物管理中心(下称“狗房”)的动物管理督察,两者都与动物有关,全因她喜爱动动物。提起渔护署狗房,不少人都嗤之以鼻,总想到渔护署捉狗队、肮脏的狗笼,以至每年数千宗人道毁灭,负面情绪不断浮现。Jane在狗房工作两年多,见尽弃养者的无情嘴脸,以及官僚至极的同事;但也有遇到尽心照顾狗只的老员工,还有抵住程序暗地放生流浪狗的捉狗队员。2013年,一套关于保护动物的台湾纪录片《十二夜》,以镜头记载收容所内职员执行职务,面对弃养和人道毁灭的无奈与挣扎,电影上映后却为台湾动保界带来重大改变。正面乐观的Jane,仍然相信逐少逐少的推动,能为动物在黑暗之中带来光明。
记者:为什么选择渔护署动物管理中心的工作?
Jane:我在澳大利亚修读“动物科学与管理”,回港后可选择的工种不多。初时我应征渔护署牛队,但那时未有职位空缺,渔护署问我会否考虑动物管理中心的工作,于是我便答应了。
记者:你的职位和工作范畴是什么?
Jane:我的职位是Animal Management Inspector(AMI)。简单来说,狗房的工作可分为“头房”和“尾房”,头房的工作主要面向市民,如为领养动物发牌照、寻找领养者、打防疫针、处理被遗弃或流浪动物个案、检疫,或饲主领回动物时为饲主录取口供等。而尾房的工作主要处理攻击性动物个案、为主人录口供、处理宠物业者的买卖牌照,以及安排捉狗队的日常工作等。我当时负责的是头房工作。
记者:不少市民对渔护署狗房都嗤之以鼻,狗房实际环境和情况是怎样?
Jane:有时在Facebook见到不少人骂捉狗队无情,实情不是这样的,但因社交媒体不是讨论的好平台,故我很少回应。在狗房工作的人,有些确实抱持“打份工”的心态,但求尽快完成工作--我见过有人在处理人道毁灭程序时,催促别的同事“快啲啦”。也见过有员工在清洗猫、狗笼时,开大水喉冲刷;当时是冬天,动物被冻水淋得全身湿透,我在旁看也感心痛,于是便严正地跟那位同事说,不能这样对待动物。
记者:情况似乎真如坊间描述般恶劣。
Jane:这只是个别员工的行为,以我服务的那个狗房为例,其实不乏真心爱护动物的同事。有位伯伯尽心尽力照顾狗只,每天亲手拌匀干湿粮喂狗,清洗狗房时会以清水开稀漂白水,逐个笼用毛巾抹净,绝不会开大水喉向猫狗“照头淋”。
我也知道,有捉狗队的队员,并非无情捉尽所有流浪狗,他们也希望尽可能保留狗只生存的机会;兽医亦会为动物喂药治病和杜虫,甚至主动向署方申请较昂贵的药物,医治狗房内的动物。其实狗房的情况并不如坊间所说,即使动物有病也不理会,我这次接受访问,就是希望能消除大家对这些同事的误解。
记者:弃养动物的个案多吗?
Jane:我是阴差阳错来到狗房工作,初入职时对狗房不甚了解,以为饲主把动物带来弃养是个别事件。每遇到弃养个案我都觉得很伤心,会尽力劝他们再三考虑清楚。后来发现弃养者太多,弃养原因都相若,要不是情侣分手,就是动物老了病了不想照顾,我就由伤心逐渐变成愤怒。对于决定弃养的人,你很难要他们回心转意。这些被弃养的动物,主要是有品种的猫狗。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尽一切方法为动物寻家,有时我会私下联络不同的团体或义工,游说他们帮忙。
记者:寻家的过程难吗?
Jane:为动物寻家有一定难度,部份原因是人为所致。狗只被带到狗房,如扫到有芯片,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络其主人。但有些同事却觉得很麻烦,迟迟不肯打这通电话,有时他们更在打通电话后只响一下便马上收线,然后报称找不到主人。
最记得有一次,爱协转介一只半身瘫痪的狗来狗房,我们为牠扫到芯片,于是我便联络狗主。狗主指斥我们无端捉走狗儿,要求我们将狗儿送回他府上,无论怎样游说,他都不肯前来把狗接走。为什么爱协不为狗儿先扫芯片呢?为什么狗主宁愿放弃那狗,也不肯前来狗房接牠走?那狗半身瘫痪,兽医认为牠被领养的机会很微,但我见小狗的性格乖巧,于是努力联络相熟的动保团体,希望他们肯接收小狗。
最无辜的往往都是动物,如果你当初没有心养,请不要介入牠们的生命。
记者:这是你离职的原因?你的离开,对动物来说是个坏消息。
Jane:是部份原因吧,有位上司曾跟我说,“这里不喜欢有思想的人,因为这代表你不听话。”我把这句话当成是对我的赞美。虽然已离职,但有些相熟的动保团体或义工在领养程序和安排有疑问,我都会尽量提供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