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小学生讲故事畀狗狗听 有助培养阅读能力、抗抑郁?

撰文: 梁雪怡
出版:更新:

同你讲个故事吖:
一天,思杰放学回家时,见到货车停泊在邻家门前。爸爸说:“我们有新邻居了!”新邻居除了艾力叔叔和婶婶,还有一头只有一只眼的狗狗。艾力叔叔介绍说:“牠叫‘淡定’!”思杰问艾力叔叔:“为甚么‘淡定’只有一只眼?”艾力叔叔答:“大概是不小心弄伤吧,我们收养牠时已经是这样的了。”
拿著绘本说故事的不是大人,而是一班八、九岁的三年级小学生,他们分别围著四只狗狗说著治疗犬“淡定哥”的故事。孩子们对著体型跟自己差不多大的狗狗,有些雀跃得如麻雀般跳起来,盯著狗狗的“无辜眼”心都融化了;有些则欲拒还迎,躲在同学身后却又禁不住探出头来,慢慢走近一点,伸出柔软的小手想摸狗狗,无奈又不够胆量。为什么要人同狗讲故事?在这个动物“敏感”的香港,狗狗又如何走进校门?

这天十几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听著老师指示,安静地走到礼堂,看到四只狗狗虽然兴奋不已,但仍努力保持冷静。老师说,狗狗怕吵,千万不要大吵大闹、高声说话,于是孩子们双手摇一摇,用身体语言表示理解。

给狗狗讲故事能提升自信?

校长黄智华本身是怕狗之人,但深信狗狗能纾缓人的情绪,并希望透过这个三年共十八节的课程,让小朋友有机会接触动物,他说:“希望小朋友改变对动物的印象,其次他们见到义工帮助流浪狗,小朋友亦会知道只要努力,将来都会有能力帮助其他人(生命)。”(吴钟坤摄)
+21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红磡信义学校参与了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推出的社交及情绪学习计划──《童狗有话儿》,计划按“伴读犬”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一系列原创绘本,让小学生向狗儿说故事。例如今天的故事主角“淡定哥”,被主人Eddie发现时,牠的左眼受伤而且发炎,有机会伤及脑细胞,随时有生命危险。Eddie立即把牠送往兽医诊所接受治疗,可惜因伤势太重,只能把牠的左眼球移除。手术过后,诊所人员形容牠于就诊过程十分镇定,Eddie为牠取名“淡定哥”。校长黄智华认为,狗狗不会指出孩子的错处,也不会要孩子重读,故此他们朗读自如,提升对阅读的动机和信心。

相关文章:【狗狗也行医】毛孩做治疗犬 抑郁、自闭、隐青更易敞开心扉

今天是《童狗有话儿》第四节课堂,主题是如何认识新朋友、做朋友有何条件等。老师问:“见到朋友唔开心会点?”小朋友轻声答:“安慰佢”;至于做朋友的特质,小朋友选出“看著说话的人”、“用行为表示你在专心聆听(如点头、微笑)”和“留意他人的情绪”。课堂背后带出的道理,是无论与人还是与动物相处,都同样需要尊重对方,例如与狗狗相处时,要关心牠,并留意狗狗肢体语言,如一只舒服慵懒的狗会把耳朵往后贴著头部。  

不足一成人口有养动物

去年香港兽医专业发展的顾问研究报告推算,由2005年至2016年的11年间,本港宠物狗猫的数量由约29万只增至约51万只,增幅约76%,比例虽然上升了,但仍占香港人口不足一成。换言之,香港小朋友接触动物的机会不多,尤其少接触今天来听故事、不甚为人宠爱的唐狗。唐狗在大众形象中,通常是没有怜爱、又脏又恶的流浪狗,小朋友难道不害怕?

叶美思(左)见到狗狗就兴奋起来。(吴钟坤摄)
我好钟意狗狗,但婆婆、妈咪唔俾养,因为觉得狗狗好污糟。我觉得狗狗好可爱好可爱!眼睛好似BB咁!(记者问,你唔惊佢咬你?)我知道阿黄(伴读犬)唔会咬人,有观察到佢唔会㗎嘛!平时见到狗好恶,都有少少惊,但心里面都觉得佢好可爱啰!
三年级生叶美思
严正男(左)说:“跟狗狗相处要有礼貌,说话要温柔。”(吴钟坤摄)
唔惊呀,狗狗太可爱,啲毛好滑,阿黄个鼻好搞,但佢成日都好似唔开心咁,以前见啲狗系跳来跳去,阿黄成日瞓喺地下。
三年级生严正男
符议云(右)十分怕狗,但上完四节课后,现在觉得起码眼前的阿黄不会咬她。(吴钟坤摄)
“我好惊狗,惊佢咬我,觉得佢好恶,我见到狗即刻跑呀!第二次上堂冇咁惊,但冇摸过佢,第三次就有摸,软绵绵,好开心呀。”与狗狗相处有什么要留意?“要温柔啰,唔可以大叫。”
三年级生符议云

今天来学校听小朋友说故事的狗狗分别是的士黄、阿黄、一仔和圆圆,牠们各自经历过闯荡江湖的岁月,有曾饿到皮黄骨瘦的,有数度遭遗弃的,有流浪时被的士撞倒要截肢的,但都没有因为过去的事而讨厌人类,反而见到记者和学生们时,都张开嘴巴、摇著尾巴亲切地凑过来打招呼。

动物行医有何条件?

治疗犬需要通过面试、评估、培训及实习,能够在噪杂环境都能表现安定,才能当“医生”。(吴钟坤摄)

其实,牠们都非一般的狗狗--治疗犬,亦称为动物医生。动物医生不是想当就当,而是要通过面试、评估、培训及实习,犬只需要表现出非进取性,可操控及能预计的特性、于挤迫及嘈杂的环境下表现安定、与陌生人接触时,能表现冷静等,才能成为治疗犬。香港有不同组织提供相关的考核,如“动物医生”、“香港动物辅助治疗协会”等。

动物辅助治疗服务的对象广泛,包括自闭症、过度活跃症儿童、身体残障人士、精神病患者、创伤后遗症患者等;而是次服务对象更扩阔到一般小朋友,希望动物医生能纾缓孩子的学业压力。

与狗狗对望助抗抑郁
日本麻布大学动物行为专家菊水健史与其团队的研究显示,人类和狗狗相互凝视,会分泌催产素;相反,即使是人类从小养大的狼,当它们凝视主人时,主人尿液中的催产素水平也没有变化。催产素俗称为“爱的荷尔蒙”,催产素水平会影响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因此催产素未来有可能成为这些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负责计划成效研究的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黄蔚澄解释,《童狗有话儿》是一个为期三年的计划,暂时有三间小学参与。《童狗有话儿》结合了动物伴读、人道及社交情绪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童的正向思维,以及预防学童的负面行为。

心理学家:狗狗助孩子从小学习情绪管理

研究显示,拥有同伴动物的儿童或青少年会有较有高的自信心及较少的孤独感。(吴钟坤摄)

研究员会在课前课后向学生、老师派发问卷,了解学生的转变,研究亦将会有对照组别,比较参与计划与没有参与计划学童的学习能力及行为。黄蔚澄一直研究自杀、自杀者遗族、动物治疗等议题,他希望以数据支持动物治疗的成效,他说:“我一直有做防止自杀的研究,2016年,香港有很多学童自杀,我又是爸爸,觉得香港小朋友读书压力真的很大,想做点事将欢乐带给小朋友。但为什么治疗犬是入小学而不是中学?因为学习情绪管理愈年少愈好,亦想香港小朋友早点接触动物。”

2017年一篇综合了22份关于儿童及青少年和同伴动物的研究的论文指出,拥有同伴动物的儿童或青少年会有较有高的自信心及较少的孤独感。此外,部份研究亦指出,同伴动物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情绪、认知、学习及社交发展有所裨益 (Purewal et al., 2017)。

去年0至19岁年轻人的自杀死亡个案为36宗,是13年来最高。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早前公布2012至2016年的港人自杀数据,发现在15至24岁的全日制学生中,每10万人便有8.1名学生自杀,较4年前仅4.6人增加76%。

无法改变教育制度的我们能做什么?

黄蔚澄说:“就算香港教育制度不变,我们不能做什么,但起码我肯定学生们上这六堂是开心的,学生可以好认真地玩,有狗狗在,学生又会乖点冷静点,改善情绪,继而能专注听书。”(梁雪怡摄)

教育局于2016年成立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以半年时间分析过去三个学年内大专、中、小学生的71宗自杀个案。报告把自杀个案所关注的范畴分为精神健康、心理因素、关系问题(朋辈和家庭)及适应困难(学习和家庭),中、小学生个案中,82%个案有适应困难,学习适应在当中占58%;87%有关系问题,而精神健康及心理因素各占18%及63%。

黄蔚澄认为香港教育制度过分著重考试,即使政府有尝试微调方向,减轻学童读书压力,但都仅属小修小补,他说:“(政府)的减压方法是不停加码,最后又是迫学生。除非有大幅度的教育改革,不再用太多分数断定学生的能力。就算新加坡也是华人社会,一直都著重考试,出年都取消一、二年班的考试,以改变整个制度减轻考试压力。”

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明年开始取消小一、小二所有考试,以及中一的年中试。两年后会取消小三、小五和中三的年中考试,改善偏重学业成绩的风气。

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黄蔚澄说:“这个计划其实好贪心,香港人不喜欢看书,就算看,都是被迫看教科书,所以亦希望绘本能提升学童的阅读兴趣,继而有自学能力。”(吴钟坤摄)

研究指同伴动物助识朋友

黄蔚澄续说:“就算香港教育制度不变,我们不能做什么,但起码我肯定学生们上这六堂是开心的,学生可以好认真地玩,有狗狗在,学生又会乖点冷静点,改善情绪,继而能专注听书。”

除了扮演“治愈系”狗狗,经过考核的治疗犬亦懂随指令配合治疗,例如对著过度活跃的小朋友能透过与狗接触,学懂怎样与人相处。香港动物辅助治疗学会(HKIAAI)主席Eddie指,老师或家长会“就住”来闹,但狗的情绪直接,若小朋友过于失控,便“汪、汪”的投诉,小朋友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影响别人的。黄蔚澄期望即使将来研究计划结束,学校的老师汲取经验后,亦能够发展校本课程,承传伴读犬计划。

黄蔚澄除了是学者,亦是临床心理学家,他认为社交发展更是预防自杀、改善心理健康重要一环,而人类自古以来都有跟不同的动物共同生活,其中狗只更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好伙伴。英国亦有报告指出,拥有同伴动物的人类,身体比没有同伴动物的人更为健康、社交生活更丰富(Hall, et al. 2017)。

四只狗狗今天为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推出的社交及情绪学习计划──《童狗有话儿》当义工,计划按“伴读犬”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一系列原创绘本,让小学生向狗儿说故事。狗狗不会指出孩子的错处,也不会要孩子重读,故此他们朗读自如,提升对阅读的动机和信心。他们的主人希望让小朋友从小接触唐狗,学懂与狗相处的礼仪。(吴钟坤摄)

参考:

Purewal, R., Christley, R., Kordas, K., Joinson, C., Meints, K., Gee, N., & Westgarth, C. (2017). Companion Animals and Child/Adolescent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3), 234. doi:10.3390/ijerph14030234

Hall, S., Dolling, Bristow, K., Fuller, T., Mills, D.S. (2017). Companion Animal Economic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mpanion Animals in UK. CABI :Bo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