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照顾】非癌症占死亡率七成 社工:长期病人纾缓治疗被忽视
常言“好死”,许多人对纾缓治疗的印象都与癌症有关。但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统计香港的主要死因死亡率,其实恶性肿瘤只占三成,其余七成大部分与长期病有关,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认知障碍症及糖尿病等。
长期病患者在晚期阶段,大多处于经常出入医院的状态,但因“死期”非可预测,不容易得到纾缓治疗。有社工形容情况许多时是“某次因气促入院,就会出唔到嚟”。这班数目庞大的慢性病患者,走到人生终章,其实也有“好死”的权利。
部分图片提供:香港复康会
场地:Openground
前文提到,患有柏金逊症、做过大型脑科手术的“阿女”婆婆,出院后返回家中,与丈夫“安仔”伯伯继续在社区生活。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的她,也不是没有想过百年归老的事。透过社工转介,陶艺家上门为他们以表达艺术手法,纾缓晚期状况的压力。两老用轻黏土手捏陶泥,既纾发了内心的压力,也为5个子女留下5个饭碗的陶艺作品,“想佢哋记得阿爸阿妈咯”,“阿女”婆婆说。
由病床旁的群星拱照到门庭疏落
于香港复康会社区复康网络工作逾20年的资深社工郭燕仪,陪伴过不少长期病患者,经历初确诊的打击,还有学习与长期病患共处的漫长过程。但当长期病患者走到人生终章,踏入晚期阶段,他们的需要却往往被社会忽略。
“最初知道病,往往群星拱照,有好多人探望、关心,家人都感到安慰,觉得有人分担。但长期病与癌症不同,癌症未必病很久,但长期病可以病上十几廿年,持续出出入入医院,第一次护士话‘唔得了’会有20个亲戚来,然后,每次(来的人)少一啲。”她形容这班长期病患者及其家属,都是“寂寞”的人。“这些病人挨了许多年,家人犠牲了人生来照顾他们,但他们的付出,好多时都没有人欣赏。”
原来年年都有几万个晚期的长期病患者,得不到现存服务。
临终于社区:晚期生活规划
2016年,复康会在赛马会安宁颂以资助项目的形式支持下,展开为期三年的“安晴.生命彩虹”社区安宁照顾计划,是本港首个以晚期长期病患者为对象提供的社区支援服务。接受服务的170名病人及300名家属,主要来自港岛东区,均受不同的长期病影响,如晚期的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末期肾衰竭、肌肉萎缩症、认知障碍症等。
郭燕仪指,这些个案都由医院转介,并评估为估计寿命约6-12个月的病人,“香港不是没有临终服务,但有政府资助的,过往一直只以癌症为主。”她指出,这些长期病患者在晚期阶段,身体其实十分衰弱,现有的服务较集中在医疗上,“如何令家人觉得,有能力照顾到他们,如何做晚期生活规划、替患者圆梦,以至在心理与实际安排上预备死亡,非癌症患者过往好少得到这方面的关注。”例如,如何安排日常生活,令晚期也有生趣?
由照顾者变为义工
在这个先导项目中,社工、护士、义工组成的团队,为这些家庭提供不同阶段的服务。开初上门评估患者的实际需要,尤其晚期症状的处理、协助申请社会服务(如送饭、安排到日间护理中心)、覆诊交通等;慢慢认识患者与家属后,中段开始带出晚期照顾安排(Advance Care Plan),由回溯人生、最后心愿、家人和好等,并与他们一起作晚期生活规划。安顿好后,后段会交由受训的义工跟进及定期探访,“这些义工,不少本身都是晚期病患者的照顾者,但可能家人已交托院舍照顾或离世,多了空余时间,便可以自己的经验,服务其他人。”郭燕仪说。
晚期病患失说话能力 引入表达艺术治疗
除了常规的社会服务,亦引入艺术治疗的方法,给病人透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情绪。生死教育顾问谢敏如指出,晚期病患者可能因身体的限制,如慢慢失去肌力等而影响他们表达自己的能力,如未能说话等,表达艺术的意思,是透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手法,让病人抒发情绪,“有时我们带一张水画布上门,病人只需用手沾上水,一泼,便能在画布上如泼墨般。”还有陶泥,“一块泥,乱搓,对病人来说,已是做了些什么。艺术的包容性,不只看技巧,也让人透过创作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