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岛民】七兄弟姊妹留守酒家近半世纪 一部南丫兴衰史
从南丫岛码头走来,色彩斑驳的渔船停泊在这个小小的海湾里,村屋沿着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步行而至的第一家海鲜餐厅就是民丰海鲜酒家,成立于1972年,现在的经营者是吴家七兄弟姊妹。2001年TVB一部《美味情缘》的电视剧让南丫岛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美食天堂。电视剧围绕海鲜酒家,讲述关于食物和情感的故事,“食物除了好吃,还可以传递感情。”吴丽霞说,真实的南丫岛上的海鲜酒家多由本岛人家庭式经营。他们笑称,自己家的故事才是更真实的“美味情缘”—美味的海鲜及与南丫岛的情缘。摄影:高仲明撰文:江雁南
【南丫职人1】日揹16公斤送信袋派信 廿年邮差:冷气机撞穿头
从养猪场到海鲜酒家(家族成员吴丽霞自述)
我父亲叫吴水镇,他在大陆难民潮期间走难来到香港。爸爸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来到了南丫岛,当时我父亲已经40多岁了。
那时南丫岛还是荒凉之地,三兄弟开始在南丫岛维生,一个开杂货舖、一个开猪肉档,我父亲排行老三,他买下了当时最偏僻的一块地,也就是现在码头的位置(榕树湾大街5号),做起了养猪场,并为哥哥的猪肉档供货。
最早的时候南丫岛码头的位置在榕树湾中间(榕树湾大街49号),但我们也没有想到政府之后改了规划,将码头的位置向北移(1964年落成),我们成了靠码头最近的地方。我父亲可能就是那个时候时来运转的。在他50多岁的时候,也就是1972年,他把这个养猪场改建为海鲜酒家,取名为民丰,人民丰衣足食的意思。
餐厅这个位置背后是山,当时要起楼并不容易,要爆破这些山很有难度。楼前两级台阶不是故意擡高楼面,而是依山而建,好处是可以减少开山的成本,又可以防水。
房子前面是大片的沙滩,我父亲把这里填海的一部分搭出一块平地,也就是现在室外餐厅的部分。这块地之后被认定为政府用地,所以现在会每月交租给政府。
因为那时家里实在太穷,房屋只能建一层半,就没有钱建了,只好和建筑工人商量边建边还钱。连起楼的钱都没有,更没钱建里面的间隔,房子最后只有门框。我父亲从垃圾站捡一些废弃的屏风回来作为房间间隔,这个时候家里已经有了六个孩子,一家八口住在这里。
海鲜酒家开张,我爸爸那年54岁,但是他完全不懂如何经营餐厅,从厨房到楼面一无所知。反而事事要看大厨的面色,卑躬屈膝。餐厅白天卖港式点心,午市和晚市经营海鲜料理。
为了帮助家里的餐厅,作为长女的大姐读完小学就没有继续学业了。长子大哥吴华兴读到中三,民丰的大厨想要退休,这位大厨已经70多岁了。我爸爸就对我哥说,如果你不接手做餐厅的话,我们民丰的招牌就收起来吧。这句话其实说得很重,只给我哥一条路选,放弃学业接手餐厅。
大哥开始从厨房学徒做起,跟着老师傅一步步学如何烹饪,如何做点心。
开餐厅是早起摸黑的工作。大哥每天3点起床,大姐5点起床先去厨房做点心,其余我们四个孩子早上就捧着蒸笼卖点心。那段时间上午在店里帮忙,下午才能读书上学。我们七兄弟姊妹都没有上大学,学业都到中学为止。
1973年,我父亲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弟弟出生。我记得生孩子前一天,我妈妈挺着大肚子还在店里忙来忙去,半刻不得闲。
因为每天拉肠粉是一个姿势,像机械人一样重复,哥哥的腰椎吃不消而烙下病根,当时出去看医生,医生就问一句,“你要命,还要生意?”到了1995年后,我们就放弃了早上经营点心的生意。
见证大时代盛衰
我们的青春都在店里的。
香港七、八十年代的酒家生意真的是好到非常夸张,每日来吃海鲜的人络绎不绝。㓥鱼㓥到没有停过。那时候香港是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加上南丫岛在七十年代末刚刚建了发电厂,不少外国工程师定居于此,日本也经济腾飞,所以吃海鲜的外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多。
最早期,餐厅的海鲜都是从南丫岛本地的渔民手里买回来。当时附近的海域可以捕捞到很多名贵的品种,比如称为鱼王的三刀鱼、金边方利鱼、石斑。周边海域的鱼,常常被捕捞一空。香港人吃海鲜都想换点新的试试,我们也会选购进口的鱼和龙虾。那些海鲜就和人一样,每日从中环登船,再经渡轮运到岛上。因为放了电泵氧气,鱼可以继续活蹦乱跳。每年香港都有几个月休渔期(1999年中国农业部制定休渔期,时间为每年5月16日到8月1日),海鲜没可能都是岛上捕回来的,而且现在本地的渔民愈来愈少,而且年纪都很大了。
生意最好的时候,你不会猜到,是2003年,当时SARS在香港肆虐,让全港人战战兢兢。唯独南丫岛成了避难地,一个病例都没有。所有人一到南丫岛,就摘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每日坐满食客来这里看海景、吃海鲜。
当时人们不敢去封闭的地方吃饭,就来岛上吃。大家都点糯米膏蟹,本来是冬天的佳肴,因为SARS,在5、6月这道菜都卖疯了。店里一天卖出的海蟹是200斤!那或许是紧张的日子里最放松的时刻。
再之后,同一年,香港自由行开放,内地游客愈来愈多,就能感觉到来香港的内地游客很有钱,一张十人台结帐的时候有万八(元)很常见。现在内地游客愈来愈少,很多人都去了日本韩国。
打贪之前,过来吃的内地官商也特别多。一来就要求最好的酒和最贵的海鲜,全是高消费。最后都要开收据,一看就明,都是回去报销的。打贪之后,高消费的人也少了。
【南丫职人3】渔民后代今成船长:看著蓝天白云,其实开船好幸福
以前有旅行团来商量,要不要合作。但被旅行团定价后,每一台的价钱只有几百(元),要求的菜式又要品种多。索罟湾不同,只有一条街,也没有很多地方可以四处走动,如果不靠旅行团,很难有人去那边吃海鲜。不像榕树湾,有一条可以兜兜逛逛的街,有沙滩和浴场,可以消磨时光的地方很多。
现在南丫岛的海鲜生意已经大不如前。但每年父亲节、母亲节生意都会特别旺,餐厅开久了都能得出规律,周三跑马,来吃海鲜的人会少一点;孩子考试,股市不行,店里都会静一静。
人性就是这样,大家会用吃得好点来奖励自己,让自己“唞一唞”。做餐厅的人都知道一个说法:“五穷六绝”,是说这两个月的生意最差。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结婚的人也不选这两个月。
在岛上开枝散叶
我们七个兄弟姊妹都是在南丫岛出生的,有四兄弟,三姊妹。后来也很巧,我们结婚成家都在南丫岛,不过另一半都不是岛民。现在每周五、周六,全家人就会相聚在一起吃晚饭。从9口家庭,变成了20多口的大家庭。每次吃饭都很热闹,会有两桌。
南丫岛有我们特别美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通山跑,在岛上也很安全,上山采果子,沙滩捉螃蟹,过得像野孩子一样。
因为餐厅的户外地方建在海旁,从楼梯走下去就是海,可泡在海里学游水。南丫岛人也不复杂。不像长洲,到了长洲以为到了旺角,人又多又杂。
现在为人父母,看自己下一代在岛上的童年,真的比一般香港小孩幸福很多。家里有花园,不像住在香港城市里的小孩,每天只能面对四堵墙。不过他们从小吃得多海鲜,就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有时候我们看到别的家庭到南丫岛吃一餐海鲜,孩子们都很兴奋,还要把贝壳带回去给同学,觉得蛮温馨的。
我们的下一辈孩子中,最大的也有17、18岁了。我们比较随性,他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不一定要继承家业。
有一日,我哥哥的中学同学的女儿搬进了南丫岛。哥哥的同学时不时也会入岛和女儿一起吃饭。大家就坐在这里说起往事,我们的父辈都是走难来港,他的父亲住在石澳,我爸爸则定居南丫岛。他就感叹,人的命运走向很不同,他很羡慕我哥哥在这里开枝散叶,现在七兄弟姊妹还住在一起,有共同的餐厅,每周都可以团聚吃饭。
前两天南丫岛星星特别多,我们也会晚上散步到码头,全家人一起看星星和月光。月圆人圆,你说这还不是幸福吗?
上文节录自第12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20日)《淡然自若南丫岛》专题中的《七兄弟姊妹 留守酒家近半世纪》。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