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十问:点解岛上没有麦当劳、连锁店?岛上原来仲有学校?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南丫岛,排在大屿山、香港岛之后的第三大岛,是很多港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二战前,因水路不通,这里籍籍无名。1946年首次开通了南丫岛和香港的航线,才让这个神秘小岛进入人们眼帘。生活在别处是不少香港人的梦想。南丫岛目前的常住人口有6,000多,每天演绎着香港这个繁忙大都市之外的岛上生活,成为香港人最著名的“别处”。南丫岛的生活真的和想像里的世外桃源一样吗?这里又有着怎样的人、情、味?船长、警长、邮差,岛上职人和岛外有何不同?一家由七兄弟姊妹经营近半世纪的海鲜酒家,上演着怎样的“美味情缘”?虽然大多数岛民离岛谋生,但为何有人偏偏选择进驻岛内创业?在南丫岛南面,几十户人住在犹如孤岛的模达湾,他们过的是怎样的隐世生活?在讲述南丫岛别样的小人物故事之前,让我们先解答有关南丫岛最受关注的十个问题。撰文:江雁南摄影:高仲明

关于南丫岛的十个问题

南丫岛位于香港的西南面,面积13.85平方公里,距离香港仔约3.2公里。因为形似汉字“丫”,又位于南面,被称为南丫岛。

以芦须城为界,乡事上分为南北两段。南段7个村,北段12个村。岛上有四个码头,包括榕树湾、索罟湾、北角村和模达湾。北面的榕树湾地段较平坦,人口较多,南面山地较多,人口也较少。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榕树湾人口约为5,900多人,现在已大有增幅。

南丫岛何时被人认知?岛民靠何维生?这里为何充满异域风情?岛上为什么没有连锁店?岛上的小学竟然有15种国籍的学生,他们怎么上课?岛上乡事委员会有哪些权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南丫岛北段乡事委员会主席陈连伟。

二战以前因为交通不便,南丫岛一直籍籍无名,是名副其实的神秘小岛。

1.南丫岛是何时进入人们视野?

根据1965年出版的《今日南丫》一书记载,二战以前因为交通不便,南丫岛一直籍籍无名,是名副其实的神秘小岛。

1946年9月,油蔴地小轮开设来往南丫岛和香港的航线,每日两班,这是首次有了通往岛上的公共交通工具,但很快因为生意不理想而停运。直到1964年榕树湾码头开幕,油蔴地小轮的航线才恢复。索罟湾码头的建成时间是1962年5月。政府在南丫岛建筑码头开辟航线时表示,小轮的通航是为了改善南丫居民的生活,也为将来发展做桥梁。

2.岛上规划发展经历怎样的变化?

随着二战之后香港人口增多,关于发展南丫岛的讨论,逐步进入公众视野。《今日南丫》就介绍发展南丫岛的优势包括面积大、距离近,离香港本岛只有不到3.2公里的距离。

在香港工业发展高速期,曾设想在南丫岛开设水泥制造厂、造船厂和纱厂。1965年的《今日南丫》记载,北段除有牛皮厂之外,南丫有塑胶厂和藤织的小型工厂,也有人想做制冰厂,而南段则有夹板厂和胶丝厂。

1978年在南丫岛兴建火力发电厂,在南面兴建石矿厂之后,南丫岛的工业发展又被搁置。如今政府确定岛上规划意向,以保育自然风光、发展成为消暑胜地为主。五年前,南丫岛石矿厂规划建5,000人的小型社区,但此项目因某些原因暂停至今。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量内地而来的难民进入南丫岛,租田耕种,但1963年的旱灾发生后,大量土地龟裂,加上之后开放大陆蔬菜进口,无法务农维生,岛上男性便成为海员。

3.小岛的水、电及电话如何接通?

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丫岛铺设海底电缆,为小岛供应电力,但彼时饮用水还是靠井水和水塘。直到1978年南丫岛兴建火力发电厂,需要大量淡水,南丫岛才通过海底水管输送淡水资源。

南丫岛已经有无线电,岛上讯号都靠微波发射站,至今仍没有接驳海底光纤,所以岛上的网络讯号较差,比市区慢近20倍,岛民形容为“十足收费,龟速享受”。岛上唯一一条家乐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港灯兴建,路面很狭窄,消防车无法通行。岛上只有北面榕树湾有消防局,南边索罟湾的火灾则要靠水警出动。

4.岛上的人口有何变化?

据考古推断,四五千年前南丫岛就已有人居住,但岛上人口增多则是近代的事。南丫岛原住民大多一村一姓,以姓吴、周、陈、曾居多。据陈连伟透露,姓陈的人最早踏足南丫岛,以大湾村为主,并占了北段三分之一的平地,村内人口也最多。

南丫岛岛民最早以耕田捕鱼、自给自足维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量内地而来的难民进入南丫岛,租田耕种,但1963年的旱灾发生后,大量土地龟裂,加上之后开放大陆蔬菜进口,无法务农维生,岛上男性便成为海员,往远洋行船。

如今因为岛上就业岗位不多,岛上居民多外出工作。

。南丫岛上没有7-Eleven,没有超级市场,没有麦当劳。所有的舖仔都和五十年代的村貌相近,是前舖后居的住宅模式。

5.南丫岛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多外国人居住,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

南丫岛上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外籍人士。吸引外籍人士住在南丫岛的原因很多,例如环境宁静质朴,自然景色怡人,房屋面积较大,也不局促,离中环较近。

相比愉景湾而言,这里租金更实惠,还有本地的小学;南丫岛治安也非常好。

另一种说法是,七十年代末兴建发电厂时,大量外籍工程师发现这个岛宜居,口耳相传下,就有愈来愈多外国人在此定居。

6.岛上为什么没有连锁店?

“追求落后”,陈连伟干净利落的说出这四个字。南丫岛上没有7-Eleven,没有超级市场,没有麦当劳。所有的舖仔都和五十年代的村貌相近,是前舖后居的住宅模式。“一旦岛上开连锁店,士多、五金、杂货舖都会没有。”陈连伟说,长洲、坪洲就是如此,舖仔慢慢消失。

每条村可以选两个村民代表,一个是原居民代表,一个是居民代表,他们都是岛民口中的村长,再加上岛上长老。

7.乡事委员会、村长是如何被选出?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又有哪些权利?

南丫岛北段乡事委员会大约在50年前成立,现在是第25届。

每条村可以选两个村民代表,一个是原居民代表,一个是居民代表,他们都是岛民口中的村长,再加上岛上长老。共计32人进入乡事会,执委共有9人。村长可以选出乡事会主席,无连任上限。

要想成为居民代表,只要搬进岛上三年,便可以登记拥有选举权,在岛上住满六年,就有被选举权。之前,南丫岛试过有外籍人士做村长和区议员,但是,因为语言沟通的问题逐渐退出。

南丫岛北段乡事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担任村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我们是第一把关人。”陈连伟介绍,关于岛上的发展问题要咨询乡事会,比如修建码头、建马路、开山劈石。

乡事会同时也担负“证人”的工作,证明某个人是不是原居民,这关系到是否有权土葬和建丁屋。

岛上要批“VV车”的车牌(因乡村车的车牌以“VV”开头,故有此俗称),也会询问乡事会。六十年代南丫岛开始有VV车,如今南丫岛有70张VV车的车牌,其中十多张属于公司。

在岛上上学,到底是怎样的经历?

8.每年有多少人在岛上建村屋?

据陈连伟披露,南丫岛每年约有20宗建村屋的申请,从申请到批准差不多要十年时间,每年平均新增七、八间村屋。岛上的丁屋成本还需包括买地和建筑费,买地在200万元左右,建筑费大约300万元。

9.在岛上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南丫北段公立小学(前名南丫北段公立学校)成立于1949年12月12日,是目前南丫岛北段唯一的一所小学。学校现在共有学生110人,六个年级各有一个班级,每班约有20人左右。

南丫北段公立小学的建筑是平房式的村校,共有五座平房和一个篮球场,因为岛上外籍人士较多,非华语学生超过一半,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包括菲律宾、西班牙、印度等地,多达15个国籍,更像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

学校课堂活动也会安排华语学生和非华语学生以pair work(伙伴活动)的形式学习。现时各级也实行双班主任制,一位是中国籍老师,另一位为外籍老师。

南丫岛南段也曾在1950年代成立芦须城学校,1932年在模达湾设立模达学校,到1960年曾扩大为南段小学,但两所学校现已关闭。

10.绿海龟钟情南丫岛?

根据《南丫岛博寮港计划》记载,历史上,绿海龟曾于香港多个沙滩上产卵,但现在只有南丫岛的深湾仍然被视为潜在的产卵地。

然而,自1997年至今,只有八只绿海龟到深湾产卵,而近年更已不见牠们的踪迹。

年长的南丫岛村民表示,儿时会跟随上岸产卵的海龟,拾起牠们的海龟蛋作食粮。1940年代日本占领时期,生活十分艰苦,海龟蛋、龟肉和蛇均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

事实上,香港于1976年才正式禁止食用海龟蛋;1999年深湾具特殊科学价值区成立。而据估计,绿海龟蛋孵化生出的小龟的存活率仅为1:1000!由此可见,于上世纪,已经很少有小龟能存活,能够成功长大的数目更少。

由于开发不多,南丫岛至今仍拥有香港约三分之二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比如卢文氏树蛙是香港特有的品种。

至今南丫岛仍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上文节录自第12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20日)《淡然自若南丫岛》专题中的《关于南丫岛的十个问题》。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