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的洞穴.上】领养到美国14年:曾想忘掉哭也没有用的过去

撰文: 梁雪怡
出版:更新:

如果要说低端,青海是中国最低端的省份之一,据励行会资料,在青海每1000名初生婴儿中便有14名天生残障,因为贫穷,有不少残障婴儿因此被遗弃;也有些因为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毫无话语权地被送进福利院,即所谓的孤儿院。
杨杨自两个月大到两岁从社会福利院长大,那个年代是残疾人士、老人、精神病人和孤儿共冶一炉的地方。那时她由两个盲人照顾,脑中没有孤儿的概念。是后来上学看到别人有父母接送,又听过别人说:“要是你不听话,就把你放在福利院!”她才知道出身自福利院的人不幸福。

1996至97年,前社会福利中心是一个老人、残疾人士、精神病患者和孤儿共住的院舍。杨杨忆述,那时候的玩具是灰尘和落叶,吃的没有今天所谓营养均衡的食物。(受访机构提供)
+9

“去了美国之后 中国对我来说好像毫无意义”

阿洁的父母先后离世,11岁才住进这个奇异空间--没有同伴没有真正的爱,有人来探访要佯装快乐,年纪小小就知道眼泪一点也不值钱。她以前常问自己:“为什么爸去世的时候没有带我一起走?”

后来杨杨和阿洁幸运地被美国家庭收养,这段在福利院成长的经历似乎已然毫无意义,她们甚至想自己失忆,没有被遗弃的那些年,努力忘记原生的语言和名字,一直向前奔就代表幸福。今年,她们却一同回到青海,想寻回那些一度想丢掉的回忆碎片。“去了美国之后,中国对我来说好像毫无意义。只想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但妈妈说,有些记忆还是需要有的,毕竟都是我经历过的,有好的也有坏的。”阿洁说。

跟尘埃与落叶做朋友

记者请二人回忆当年在福利院的事,这残忍的要求让记者得到应得的报应。句子经过120分钟一点一点的挤出来,拼拼凑凑才成型。毕竟那是她们不想直观童年,那段被家人和自己都遗弃掉的童年,再做足心理准备地受访,不愿意直白地道出过去也是自然不过的事。

现在的儿童福利院涂上光鲜的油漆,屋子内挂上不少装饰,但格局还是跟10多年前一模一样。有些福利院的工友依旧努力为孤儿们送上永远不足够的爱。杨杨说:“其实什么都没有变,我们还说,呀,这是我们坐过呀玩过呀什么的......回来是很有成就感,因为我们离开了,还敢回来回顾,发觉自己真的成长了很多。”

杨杨以前住的社会福利院是间残疾人士、老人、精神病人和孤儿共居的院舍。杨杨忆述,那仅是个用以维持生命的地方,小时候的玩具是灰尘和落叶,吃的没有今天所谓营养均衡的食物,一点米一煲粥用以延续残缺的身心。

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婴儿室。纵使环境比以前大大改善,但孤儿内心孤独的洞穴还是谁也没法填补。(受访机构提供)

学会看人脸色的童年

杨杨由两个月大就在院子里成长,因此从没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或许这样过下去会更快乐。直至7岁上学后,她终于知道自己和其他孩子有分别,她开始羡慕别人有父有母:“有一点难过,很孤单吧。小息时就是自己一个人做作业,有同学接受我,但不多;有同学笑我,有些父母概念很古老,认为福利院的孩子会有坏影响,想让自己孩子离我们远一点,觉得坏孩子才被送走福利院,感觉被隔离了。”杨杨开始说得很抖,这时候阿洁就把话接过来说:“一旦知道你是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同班同学就会问什么是福利院的孩子?回去就问父母,父母又不太了解,只说‘要是你不听话,就把你放在福利院!’”

孤立以外,小女孩还要承受无尽的委屈。记者问,那时候最难过的事是什么,两人支吾一阵子,嗯嗯......有很多呀......一下子很难数出来,过了半晌,杨杨才整理好说:“有一定的歧视吧,小学基本上没有朋友。因为你是福利院的孩子,有时会冤枉你,说你做了这种事,我没有做也辩解不了,因为他们不会相信你。这种事情发生很多次,默默的承受处罚,感到特别委屈。”

由别人的女儿变成福利院的孩子

1998年,基督教励行会引入的小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等服务,杨杨记得生活大大改善,但小组家庭毕竟不是家,过了下班时间,“家”就随之消失,要待明天再续。真正的家庭生活,待到美国生活后重新开始。(受访机构提供)

阿洁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个子高大,身体没有残障,从小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长大,就算家里没钱,起码还有爱。在她5岁时,母亲因为车祸去世,没有母爱,她还有父爱。11岁时,父亲因为癌症离开了她,她终于成为一个失去所有爱的女孩,“那段时间的事,特别不想回忆。”1998年后,杨杨由原来的社会福利院转到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此时,资源更集中地投放在这群孩子身上。但孩子也有小圈子,阿洁是“后来”的人,不是同一伙的,她只能独个儿承受孤单和失去父亲的痛,她说:“伤心时也没有人安慰我,所以就改变了自己,变得坚强,还要看人脸色,活得特别累,然后就想,反正以后都这样,反正也出不去,就......”

“自暴自弃,可以这样说。”杨杨喃喃地说。

阿洁接著说:“那时候学习成绩变差,觉得活著没有意义。”

杨杨说:“每次有人来访问,工作人员就会提前警告我们哪些话不可以说,你要表现特别开心,生活得特别美好,因为是面子的问题。”

要活下去已经很累,不快乐还要装快乐就更残忍。记者又请杨杨忆述回到青海的复杂心情,她低下头没答话,可能是没有什么想说,可能是没有什么值得记起来,或许回忆往事更需要的不是记忆而是勇气。

杨杨和阿洁后来被美国家庭领养,两位小妮子原本只懂说"hello"和"thank you",被领养到距离中国万余公里的美国,生活过得如何?详看下集:【孤儿的洞穴.下】中国逾50万孤儿 美国家庭平均每年收养逾2000

阿洁(左)个子高大,双亲离世后住进福利院,起初与其他在福利院成长的孩子合不来。杨杨(右)自两个月大就住进福利院,一直不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有分别,直到读书被别的孩子排挤才知道自己过著不一样的人生。二人今次从美国回到儿童福利院,协助院内的特殊教育工作,和负责小朋友的复康训练。除了回首往事,也想为命运雷同的孩子做点事。(梁雪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