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怪名大盘点】We Go Mall、Mikiki之外 还有……
当有人跟你说“We Go Mall”时,你可能以为他在说“我们去商场”,但此句没有冠词,听上去总感觉有点奇怪。原来这三只字并非一句说话,而是马鞍山新商场的名字。如有人跟你说,今天去“h.a.n.d.s.”或“Mikiki”,你又明白吗?近年不只楼盘名愈改愈“骑呢”,一些地区商场在翻新后亦一改沿用多年的旧名。一览香港众多商场命名习惯,会否可以归纳出一些趋势,窥探背后原因?
传统商场名较平实 2000年后多用外语
城市研究者、专页《香港购物商场的历史论述》创办人何尚衡说,早期商场多数设于商业大厦的基座,商场与上盖物业的名字分野不大,有些直接在大厦名后加上“商场”二字,例如太子大厦、海运大厦,听上去较平实。有些名字则蕴含中国文化吉祥的意涵,例如万宜大厦。
八十年代起,商场盛行用“广场”二字,挪用欧洲室外广场“Plaza”的概念,将空旷的公共空间置于室内中庭,部分设有音乐喷泉,同样模仿欧洲室外广场风格,例子有荃湾广场、新城市广场、屯门市广场。去到2000年后,很多商场连“广场”二字以及中文名也摒弃,索性只取英文名,例子有apm、K11、The One、MegaBox、Emax、PopCorn。何尚衡认为,现时商场命名是市场策略的一部分,会连同整个行销方向一同推销:“发展商觉得取外语名就予人高档或‘潮’的感觉,像楼盘一样。”
考考你:Mikiki、We Go Mall点解?
一些商场名听得令人听得一头雾水,例如位于新蒲岗的商场Mikiki,听上去像日文,其实何解?其网站解释:“Mikiki,日语解作"见闻",也就是Mikiki的主题:Shopperience--Shop+Experience”。不过究竟见闻跟购物有何关系?似乎未说得通。
为何We Go Mall叫We Go Mall?新闻稿解释名字“寓意此处是一个共享美好时光的好地方”。不过,究竟这三个字如何看得出“共享美好时光”的意味?新闻稿又解释“We Go”跟发展商之一富豪酒店集团之英文名字“Regal”发音相近,寄望这个项目跟酒店集团一样发展得有声有色。
屋邨商场也讲市场策略
近年商场掀起一阵改名潮,而去中文化的改名潮流,亦吹至屋邨商场。原来,领展将商场分成三等级:“都会”、“汇坊”、“邻里”,规模最高级及面积大的六个商场都会重点重新包装。六个“都会”级商场包括乐富广场、赤柱广场、黄大仙中心、TKO Gateway、T Town及H.A.N.D.S。TKO Gateway原称厚德商场,在将军澳有23年历史,去年底被改名,当中“Gateway”其实与尖沙咀海港城内的港威商场英文名同名。位于天水围颂富邨的颂富商场改名为“T Town”,而屯门友爱及安定邨两个商场合并后就易名为H.A.N.D.S。H.A.N.D.S不是手的意思,原来是祝你“Have A Nice Day Shopping”,合并了五个首字母。
何尚衡认为,这些易名令到商场与地区脱勾,跟地区的关系变弱。近年,这阵风还吹到去屋邨街市,不少街市变为“市集”或“市场”,位于大围的隆亨街市改名为“隆亨市集”,英文叫M.C. Box,跟最近开张的秀茂坪宝达市场一样。
市民失去解读权 老街坊唔识英文点算?
商场改名不只愈来愈多用外语,也令人失去解读的语境。何尚衡说:“以前的名字,你可从字面用自己的知识解读;现在你不听发展商解释,根本不会明白,变成解释权在发展商手上。但不是每个人也会留意商场市场推广部说什么吧?也不会每个人都去寻根问底。”屋邨商场改了英文名,但老一辈未必懂英语,何尚衡说:“这样对不懂英语的人不太friendly(友善)。”
其他奇名参考:
香港仔中心商场易名“ac”
中染新城易名“8咪半”
世贸中心易名“wtc more”
Chicの堡易名“W Pla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