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走原居牛.一】梅窝牛 失业逼迁记(上)
梅窝原居民甘水容认为,人有人的原居民村,而跟着甘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黄牛,也应在梅窝享有原居地;正如梅窝原居民不会轻易举村搬到元朗或西贡,梅窝原居牛也一定要留在梅窝,这里是牠们的家乡。
摄:李泽彤
(此为逼走原居牛系列之一)
甘水容的先祖自明代永乐年间搬来梅窝定居,至今在鹿地塘村住了500多年,世代务农为业。甘水容在1944年出生,那时的梅窝放眼望去全是稻田,他读梅窝小学,如同每个农家小孩,清晨帮忙种田,有时上山割草斩柴,忙完才去上学。上午上学,下午回家便立即看牛。他家里有五头黄牛,那时都叫家牛,大人把早上工作完毕的家牛拴在田边吃草,他回来,提一个饭壶,把牛带到山上吃草。
牛通常在三岁开始工作,甘水容会先把一个一边尖锐的铜圈穿过牛鼻最薄的位置,然后在鼻圈绑上一条绳,带牛在田里绕圈,牛通常在三天到一星期便学懂犁田和耙田。他们家种稻米,牛要在春秋二季工作,在农历新年过后耕田一个月,在夏天割稻后再耕田一个月。直至1960年代后期,他们家也开始种瓜菜,牛就要在十月再工作一个月,那时,他的家里已有十头黄牛了。牛不用耕田的日子,小孩通常一大早把牛带上山,再上学,下课后到山上找回牛群,而牛群其实一直有不用上学的小孩全日看管,到下午五时,他们把牛赶回村里,分别牵到每家每户的牛房,牛在牛房前的空地休憩,待农夫吃完晚饭,拍一只牛起来,其他牛就会跟着站起,各自回到各自的牛房。
甘水容从未想过,这片人牛共居的和谐景象,潜藏着非常巨大的隐忧:政府于1957年在大屿山兴建石壁水塘,水塘在1963年竣工,梅窝的水源在山腰被截,河水渐少,不够水种植稻米了,幸好战后涌来的内地移民带来了种植瓜菜的知识,农夫改种瓜菜,但梅窝的水量始终不够农夫大规模种田。1970年代末期,愈来愈多农夫弃耕,转到市区打工,农夫失去了“农夫”这职业,与农夫一起耕种的黄牛也失业了,农夫离家便照顾不了牛,不如把牛卖掉?甘水容的母亲本来打算把牛卖到长洲宰杀,当时一只十岁大的公牛可卖500元,可是公牛对着他的母亲不断流泪,她不忍心,不卖了,一只都不卖,便把十只黄牛带到青窝仔放生,希望牛在山野活得自由自在,不用再替人工作。
牛始终是跟人的,当牛发现山下其实也有许多荒废的农田,有足够的草吃,牠们就回到平地,不愿上山。
转眼又是十年廿年,梅窝仍是一片乡郊景象,但人多了,车也多了,梅窝现在很难找到停车位置,他小时候与朋友玩乐的草地不少已被围封,他感到梅窝的空间好像缩少了许多。“不知牛会不会不够地方住?”这是他在2013年才开始思考的问题,那是他修读广告设计系的最后一年,正构思毕业作品,他希望作品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关系,便上网查找梅窝资料,看看梅窝近年有什么大事发生。一看才发现,当年梅窝牛只大量减少原来不是牛群自行搬家,而是渔护署于2005年在梅窝捉走大量牛只,部分被人道毁灭,而在2006年,政府把梅窝十多只黄牛捉到狗岭涌,其中一只黄牛被捉时受惊跌断牛角,送到狗岭涌后失足跌至引水道,不久死亡。他感到非常震撼:为什么从不伤害人的梅窝牛,会受到人类这样残酷的对待?
认识梅窝牛家族:
更多关于“逼走流浪牛”的故事: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8月1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3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