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机会吁持份者协力推行融合教育 共建共融校园
下周一是学校开课的大日子,莘莘学子和父母们都做好准备,期待新学年的来临。然而,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可能正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迎接新学年,除了担心学校能否给予学生适切到位的支援,亦忧虑子女能否融入校园生活。融合教育的政策及各种支援措施能否释除学生和家长的疑虑呢?
撰文: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林美秀
融合教育建基于平等机会精神
现时政府在中、小学阶段推行的特殊教育是采取“双轨制”。有较严重或多重残疾的学生,会被转介入读资助特殊学校,而其他SEN学生,则会入读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建基于“平等机会、因材施教”的精神,背后的理念是希望SEN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适当支援和辅助下,能够跨越学习障碍,与其他学生一起在主流学校学习。
融合教育在香港已推行多年。在现行的融合教育政策下,学校以“全校参与”模式,秉持“及早识别”、“及早支援”、“全校参与”、“家校合作”和“跨界别协作”五个基本原则,照顾SEN学生,并同时采用“三层支援模式”,为不同程度的SEN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援。
学校应为SEN学生提供便利措施
平机会一直非常关心SEN学生的福祉,他们能否得到适切的支援,因为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效、将来的升学和就业机会,以至能否融入社会。多年来,平机会透过执行法例、政策倡议、研究、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推动有残疾及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享有平等教育机会。根据《残疾歧视条例》,学校或教育机构若基于学生或入学申请者的残疾而歧视他们,例如不接受SEN学生的入学申请,除非该机构能证明收录有关学生会对其造成“不合情理的困难”,否则即属违法。另外,学校或教育机构应为有残疾的学生提供合理的便利措施,例如在课程安排、服务、设施等方面提供便利,除非此等便利会对该机构造成“不合情理的困难”。
政府持续投放资源改善融合教育
过去十多年,整体社会特别是学校及家长对特殊教育需要的意识提高,加上识别机制改善,被识别和诊断为SEN学生数目大大增加。资料显示,2023/24学年于公营普通学校就读的SEN学生约有64 220人,较十年前即2013/14学年的数字(33 830人)翻了近一倍。面对增加的需求,近年政府持续投放额外资源,又推出了不少优化措施,以改善融合教育的推行。政府投放在融合教育的开支便由2017-18财政年度的15亿元,大幅增加至2023-24财政年度的38亿元。
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同界别的持份者亦关注融合教育的推行,今年7月便有立法会议员提出议案,促请政府完善融合教育政策,进一步优化支援措施,包括加强师资培训和推动医教社跨界别协作,为SEN学生提供更适切、更及时的评估、治疗、在校支援及培训服务,以及完善SEN学生就业支援及转衔服务等等。
研究指融合教育支援措施获正面评价
根据平机会去年公布的“香港普通学校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挑战、有效政策及最佳措施研究”的结果,校长、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和教师对于整体的融合教育政策支援措施持正面评价,他们认为,措施总体上可以达到支援效果,并有助学校推行融合教育。中小学的持份者,包括校长、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教师及各专业支援人员均表示,政府近年持续增加资源有助学校推动融合教育。然而,中小学校长亦反映,最缺乏的资源是人手,因为难以寻找合适的人员协助学校推行融合教育,尤其是缺乏专门照顾某类SEN学生的专业支援人员。此外,教育心理学家和言语治疗师等不同的专业支援人员的资源仍然不足。
有SEN学生家长与研究团队访谈时表示,轮候政府服务时间太长,而他们亦难以负担费用高昂的私营服务,导致其子女无法获得及时支援。
坊间机构资助SEN学生接受治疗
因应与SEN相关的支援或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坊间有机构为SEN学生推出服务,冀能与公营系统配合,缩短轮候时间,让学童尽早得到适当支援。据媒体报道,近日有基金推出儿童成长发展综合资助计划,让SEN学生获取资助接受诊断及治疗,以免耽误学童的发展。
平机会吁各界协助推行融合教育
平机会乐见社会不同持份者为SEN学生提供支援。融合教育的成功推行有赖多个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家校合作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配合,方能使其达到更佳的融合成效。此外,社会对SEN学生的接纳,以及课堂内外的包容文化,也是成功要素。我呼吁各界人士,包括教职员、专业支援人员、家长及学生等继续携手合作,推动融合教育和学校的共融文化,让学生懂得理解、接受和尊重个别差异,一起构建一个平等共融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