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堆填区固体废物总量达574万公吨 人均日弃置1.51公斤废物

撰文: 邓宇诗
出版:更新:

环保署今日(22日)公布 《 2022 年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 ,2022年整体弃置于堆填区的固体废物总量为574万公吨,比去年多1.2%。都市固体废物总弃置量为406 万吨,较2021年微跌2%,其中厨余占30%。

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而言,2022年为每日1.51公斤,稍低于2021年的每日1.53公斤,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亦同比升1%至32%。平均每日建筑废物生产量约为5公吨,同比下跌6%。

堆填区固体废物比去年多1.2% 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升1%

环保署今日公布《2022年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 ,2022年整体弃置于堆填区的固体废物总量为574万公吨,平均每日15,725公吨,比去年多1.2%。报告指,都市固体废物总弃置量为 406 万吨,同比下跌2%,平均每日11,128公吨,其中厨余占30%;其次是废塑胶及废纸,分别占21%及20%,而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亦比去年下跌0.02公斤至1.51公斤。

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同比升1%至32%,当中回收作本地循环再造的都市固体废物量于2022年为约42万公吨,较2021年的约28万公吨增加超过五成,其中约2万公吨为塑胶物料,10万公吨为含铁金属。

建筑废物回升到疫情前水平 平均每日约5公吨

建筑废物方面,整体产生量较2021年每日减少约6%至平均每日约5公吨。当中每日92%的建筑废物,已分别透过工程直接重用,或运往公众填料接收设施暂存以备将来重用。余下约8%的建筑废物则被送往堆填区弃置,比较2021年增加483公吨,大致回升到疫情前的水平。

环保署:全力推进措施 长远摆脱依赖堆填区

环保署发言人表示,政府全力推进各项政策和措施,在减少废物弃置量的同时提升回收率,长远摆脱依赖堆填区直接处置都市固体废物。明年年初将就规管住宅回收物的妥善处理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目标是在2024年年底前实施新法例;同时,向立法会提交条例草案订立共同法律框架,以在2025年起逐步推行塑胶饮料容器、纸包饮品盒、电动车电池、汽车轮胎及铅酸电池的生产者责任计划。

除此之外,在今年年底开始扩展现有社区回收网络“绿在区区”,在50个公共屋邨发展“回收便利点”网络;逐步把智能厨余回收服务扩展至全港所有公共屋邨,目标在明年内完成。

▼2022年11月 政府在公屋推出厨余收集试验计划▼

+1

建筑废物方面,政府亦会于明年修订建筑废物处置的收费水平,接收适宜循环再用建筑废物的公众填料费的收费将维持在较低水平,鼓励原地筛选分类,减少建筑废物送往堆填区处置。同时,发展转废为能设施网络,包括在沙田污水处理厂推展“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在北区兴建中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以及在石鼓洲旁兴建中的“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一期”(I.PARK1),摆脱以堆填区直接处理都市固体废物的同时,将废物转化成有用的资源。

+6

环团促请政府把握时机着手推广可重用系统

环团绿惜地球回应指, 2022年的数据差强人意,仍然远离《 资源循环蓝图 2013-2022》的目标,即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降至0.8公斤或以下、回收率升至 55%,促请政府把握时机,著手推广可重用系统,从速增加回收配套,在源头和末端双管齐下减废。

组织表示,在政府力谷回收下,塑胶弃置量仍只由2021年的每日2,331吨,微升至2022 年的2,369 吨,但回收率只有12.27%,远低于2013年的26.27%。自 2017-18 年中国内地禁止进口“洋垃圾”后,香港的回收率仍未恢复,反映以往过于依赖境外的回收产能,香港必须实行生产者责任计划,以截断塑胶废物洪流。

绿在区区在多个社区设立,收集市民回收的物品。(资料图片)

绿惜地球建议,饮品包装的生产者责任计划须设定减塑目标和70%的初始回收率,涵盖所有塑胶饮料包装,并实行一元按金制,吸引大众参与回收。

组织又指,现时社区回收以绿在区区为主,然而有部分远离民居,有些流动站也只于日间服务,加上乡郊回收点较少,未能便利大众。组织继指,厨余数据反映,港人越来越多外出用膳,因此政府宜著力回收工商厨余,例如要求商场预留空间暂放厨余,以便承办商每日取走。当局也应在餐饮处所密集的区域装设更多厨余收集机,并善用闲置土地或大型垃圾收集站作中转站或小型处理站,然后统一运送和处理厨余,以减省饮食业界和社区处理资源的成本。

绿领行动:忧垃圾征费仍有多处漏洞

绿领行动高级公共事务主任萧颕妍表示,政府多年来推动减废,但一直成效不彰,因此需要作为“ 减废火车头 ”的垃圾征费作推动,才可以做到真正源头减废。惟距今仅少于4个月,绿领行动认为各项操作仍有多处漏洞,市民亦未适应,担心最后无法做到污者自付,沦为垃圾税,促请政府尽快填塞漏洞。